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公判讨薪民工为何引发舆论诟病?

发稿时间:2016-03-19 09:3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3月16日,阆中市人民法院在阆中市江南镇公开宣判一起妨害公务案,8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6到8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其中两名宣告缓刑。至此,这起在当地轰动一时的农民工讨薪演变为妨害公务的事件尘埃落定,8名被告人均对自己不理智的行为追悔莫及,事件也再次敲响了理性维权的警钟。(3月17日澎湃新闻网)

  法有所止不可为,无论基于何种理由,法律红线都不可逾越。农民工出于“讨薪无门”,扰乱社会秩序,试图借此向政府施压,达到索要工薪的目的。于法而言不可取,妨碍公务理应受到法律制裁。然而,阆中法院这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判决并不漂亮,甚至不被认可,反而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惴惴不安。

  舆论几乎都把矛头指向“公判大会”的“不合时宜”,这种古老而悠久的“示众式公审”,可谓源远流长,死而不僵。即便法院的初衷是惩治一小批,警示一大批。然而,“杀鸡儆猴”式的公开审判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有极大的风险。以群众大会的方式包装法院的公开宣判程序,不仅损害了被告人的形象,更让其人格在众目睽睽之下荡然无存,指不定会给他们往后的生活带来何种负面影响。这与宪法中“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显然背道而驰。

  说白了,“公判大会”就是“游街示众”式的审判,是种陋习。这违反了“坚决制止将已决犯、未决犯游街示众”的相关规定。从这个层面上看,类似以威慑社会公众为目的的“示众”或变相“示众”的做法实不可取,必须坚决纠正和追责这类做法。

  事实上,公众所不能接受的,并非“公审公判”这类难逃侵犯人权嫌疑的“广场式司法”,而是农民工讨薪这个顽固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农民工扰乱社会秩序并无恶意,无非是想引起政府关注。如在过去,庶民闹市滋事鸣冤,借此惊动衙役报案,两者实属同一性质,无非是维权方式缺乏理性成分。这正是公众叫屈“欠薪老板逍遥法外,可怜民工求助无门”的根本所在。

  当然,我们应该试着脱去“民工讨薪”这层“煽情”的外衣,如果公开受审的是贪官污吏或者无良奸商,公众还会嫉恶如仇,义愤填膺吗?舆论还会如此激烈地批评“公判大会”的“罪大恶极”吗?显然不会,说不定还会拍手称快,高举司法公正的旗号。民工讨薪值得被社会同情,但并不能被法律所原谅。

  古代推崇“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严明执法,现在依然要秉承这种做法,司法公正容不下“区别对待”。执法部门对待弱势群体,不能只是高高在上,而要放低姿态人性化普法,更要疏通司法援助的渠道,让农民工真切地感受到司法的存在,司法的力量。

  毫无疑问,非理性的讨薪不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但同时也该看到,如果有别的办法,农民工也不至于铤而走险,踩着法律的红线,不计后果讨要工薪,有些时候也是无奈而为之。换言之,罔顾民工权益,拖欠民工薪资的问题一天得不到有效解决,类似的维权行为就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恶意欠薪问题大量存在,民工法律常识认知欠缺,依法维权成本太高等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这次公开宣判大会的成效在于“不少群众表示自己接受了一堂法治教育”。那么,激发舆论诟病的是,为何偏偏将这种“粗暴”的庭审方式强加在讨薪的民工身上?但愿,“正在开会研究中”的各个部门能给公众,也给被判刑的农民工一个合理的交代。(周磊)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