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余秀华离婚”少关注诗人私事多关注作品

发稿时间:2016-03-17 10: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诗人余秀华离婚了,就在去年10月的某日上午,她走进人民法院,递交了离婚诉讼书。关于她离婚的消息这几天持续在网上、微信朋友圈发酵。在父亲余文海眼里,女儿离婚和她出名没有关系,和诗歌更没有关系。(3月16日《武汉晚报》)

  伴随着口水和争议,余秀华意外走红。不论是北大读者见面会,还是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协副主席,抑或离婚,“农民诗人”、“脑瘫诗人”余秀华,将“名人无小事”诠释得淋漓尽致。离婚原本只是一件私事,一旦主角是余秀华,就演变为一个热门新闻。

  在社会信任缺失的背景下,基于先例的“惯性联想”,基于成见的“恶意的揣测”,让“余秀华离婚”遭遇了曲解甚至“污名化”——名利双收的余秀华,实现了人生突破和向上的社会流动;丈夫和她已经不在一个社会阶层了,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丈夫已经“配不上她了”,最终遭遇了嫌弃和抛弃。

  抛开名人的光环效应,余秀华只是一个普通的甚至有些弱势的农家妇女。余秀华与丈夫的结合,没有多少情感基础,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生存理性”。这个贫弱的农村家庭,需要上门女婿充当“顶梁柱”;情感关系的淡漠,互动链条的断裂,让余秀华和丈夫的婚姻生活缺乏基本的品质,让夫妻二人成为松散的婚姻伙伴,却没有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余秀华一直有离婚的想法,只是在家人的压力下一直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出名之后,余秀华在物质生活上有了更多的保障,让她有足够的资源激励自己摆脱婚姻困境。“余秀华离婚”尽管从道德上看有“瑕疵”,却是她基于生活本身的一种正当权利,需要我们给予基本的理解与包容。

  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离婚依然被认为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离婚者被塑造为一个“失败者”形象;离婚者被认定在性格、能力、品质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与缺陷。这样的“先入为主”,让离婚者处于一种边缘化境地,甚至会遭遇某种程度上的社会歧视。作为利益相关者,余秀华真切地感受到“低品质婚姻”的爱与痛。丈夫的不顾家、对自己的麻木与冷漠,夫妻矛盾的累积与升级,让余秀华难以得到从婚姻中得到光亮和温暖,最终以“退出”的方式来结束这段不满意的婚姻。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句名言,“一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关注余秀华,应该关注的是她的诗歌作品,而不是“脑瘫”、“农民”这样的身份标签以及“离婚”这样的私事。只有回归作品本位,少一些娱乐消费,才能让余秀华少一些外界干扰,多创作一些打动自己也能打动读者的诗歌作品。(杨朝清)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