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医院宣传片”何以引起选择性解读?

发稿时间:2016-02-01 09:1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下一位。”“孩子,忙一晚上了,喝点水吧。”值班医生抬起头,发现面前的“患者”竟是自己的父亲。近日,这段“父挂号见医生儿子,相见只为让你歇会儿”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一位老人来京看望医生儿子,正逢其值夜班患者不断,最后挂号以“患者”身份与儿子相见。(1月31日新京报)

  形象宣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观点和塑造形象,尤其是在某一行业的口碑不佳,某一群体的形象堪忧时。但有时,形象宣传的结果,却可能是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人们不仅没有接受一种观点,认同一种形象,反而会因为宣传的刻意突出,而增加内在的反感。这一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宣传片中也存在。这倒不是说,宣传片做得不够好,或者说宣传片不需要,通过讲一个温情故事的方式消除误解是宣传的常用手段;也不是说,片中的故事显得矫情,故事在现实中有其原型,那些久不能见孩子的父母,自然能够作出挂号见儿子的举动。

  问题是,宣传片所传递出的温情,以及塑造的医生形象,在现实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挤压下,缺少持久的感动人的力量——感动源自感到,若这样的情形只能出现在宣传片中,即便有所谓的感动,感动也只是瞬间而已。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宣传片并不是人们看到的全部。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与宣传片不同的现象、问题时,他们的思考和感悟自然不会只停留在宣传片层面。甚至,在现实的对比和反思中,人们会对宣传片的内容作出重新的认定和界定——这是真还是假,这是细节的真还是整体的真?在信息多元和观念开放的社会,决定人们认知的不可能再是一部形象宣传片。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看病贵看病难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这种紧张因为个别医生的医德缺失而加剧,因为患者对医生群体的误解、误会而加深。所以,必须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必须消除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不对称,必须塑造更加亲近患者、更加敬业的医生形象,这是让患者和医生可以走得更近的一个路径;但另一方面,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患者依然承受着看病贵看病难衍生的所有问题,医生也处于不堪重负的经济、体力、心理、舆论等诸多压力的综合作用之下。结果就是,宣传片看上去很动人,但舆论却依然在以站队的姿态审视这种宣传——有人感动,也有人无动于衷。

  该怎么面对和解读舆论的站队?一种态度可以是,斥责公众的情绪化,将宣传片引起的逆反效果归结为公众的不理性,并坚定认为宣传片具有感人的力量。这种态度虽然捍卫了最初的传播动机,但是无法保证最后的宣传效果——受众的反应并不是传播者强调自身传播意图就可以决定的。即便,传播者真的被自己感动了,传播对象也可以不为所动。还有一种态度是,认清舆情的复杂与舆论的诉求,明白宣传片引起选择性解读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并将真正的问题揭示出来,把真正的议题摆上议程。虽然,这种直面问题的做法缺少感动人的故事性,不如父亲挂号见医生儿子有情节,但是,这种直面会让人感觉到议题的共鸣,会让人看到解决问题的勇气与魄力。

  当然,这不是说医疗行业的宣传片不重要,在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时代,任何群体和行业都需要良好的传播意识。这种传播意识能够消除误解、增加理解,能够让事情处理得更容易,也能够让不同利益方比较顺畅地达成共识。只是,共同体不是仅靠宣传片就可以达成和建立的,共同体首先源自利益的共通和话语的共同,如果宣传片还只是单向的形象宣传,而不能够触及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潜在的诉求,则宣传片做得越精致,受众反而可能觉得越有距离感。所以,形象宣传片既要学会讲故事,讲美感,还要学会讲问题,讲共鸣。只有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才能产生所谓感动。(李邵强)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