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武汉工业学院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一家湖南的企业在招聘栏里标明一项:猪场养殖人员,要求的学历是本科或者硕士。本科或是硕士愿意去当“猪倌”?该企业的一位负责人说:“其实招他们来,是经营‘智能化猪场’。”(11月25日武汉晚报)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职场之上,讲的是“性比价,高处走”的规则,因而热门职业扎堆,热门岗位遇冷并不奇怪。养猪企业招硕士本没无杞人忧天之处,问题是其遇冷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所呢?是面子,还是票子呢?抑或还是两者都有?
教育产业化后,文凭便成了一种硬通货,比如本科的起薪是多少,硕士的底薪是多少,似乎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公式。文凭越高表明投入越多,因此在产出比上就有相应的对比预期,硕士能力再不济,也得比本科生待遇好一点,不然读个硕士生还有什么意义?社会发展到今天,就业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有数十个硕士生考环卫工,也有本科生干淘粪工,如果再加上“北大高材陆步轩杀猪起步”、大学生回家办养猪场这样的先例,本科或是硕士干“猪倌”其实并非天生就有“面子”之忌,关键在于,你给的价钱可能没有吸引力。
另一个问题在于,“智能养猪场”真的就需要本科或硕士吗,会不会大材小用浪费人才呢?如果说,连城管都需要硕士的话,掏粪工也需要本科生的话,那么这种可能性是完全成立的。不过,从很多单位来看,“硕士生打字员”现象并不少见。最近,一个只有本科的朋友被破格招到了一个出版社,每天做的工作其实就是“粘贴+复制”这样的流水活,一个稍懂电脑知识的中专生其实就可胜任,但当时招聘时的条件不仅要求是硕士生,而且还要求是211大学毕业的。至于时下的公务员考试,也是文凭一个要求比一个高,文凭拔高的背后,造就是文凭追求的“泡沫”,供给与需求市场,由此就变得极为疯狂起来,研究生越来越多,但卖相却越来越差。
当文凭成为可以装点门面的工具之后,养猪企业的真正用意就值得怀疑。招聘市场成为营销市场的情况并不少见,对于养猪企业来说,用自己独特的社会形象,加上“招收硕士生”这样的噱头,注定会有很好的卖点。企业需不需要硕士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招聘预期和求职预期,在这个节点上没有形成一致。不过,供需之间的合力,才推高了时下的“文凭崇拜”——求职者需要用高文凭给自己装点门面,用人单位同样有着如此的想法。所以,养猪企业招硕士,谁是谁的“面子”,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度以来,我们都在对求职者进行着“不要期望过高”的劝导,却忽视了对用人单位的行为规范。2013年度国考岗位中,其中学历要求为“仅限本科”的职位有3379个,将近所有职位的三成。如此做法,可以看作是通过制度调整,对文凭崇拜的一种纠偏尝试。唯有文凭观回归理性,养猪企业招硕士才没有谁是谁的“面子”的疑惑。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