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柯
闹得纷纷扰的汪晖“剽窃事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由媒体舆论的报道演变为学界内部对这一事件的关切与具体行动。7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汪丁丁、郑也夫、张鸣等63位国内外学者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对汪晖事件进行调查,给予学界一个正式的澄清与交代。但就在两天之后,哥伦比亚大学的刘禾教授征集了海外学界80多位学者的签名信,呈递给清华大学,认为汪晖不存在剽窃情节,且将这件事情归结于媒体对大学的攻击。
就在两天之内,我们突然看到两个“学界”平地而起,这不禁让学院外的人士纳闷,为何一个涉嫌学术剽窃的事件,会引发学术界如此迥异不同的态度?今日学术圈怎么会演变成如此分裂的格局?
如果细细观察这两封公开信的签名人,《中国青年报》上的公开信,签名的学者大多是本土学者,海外学者不多,且多是华裔人士,而刘禾教授所召集的公开信,则大多数是研究东亚的西洋人士,但是另外还有一些不识中文的外国大牌教授,如鼎鼎大名的詹明信和齐泽克。这次汪晖事件所涉及的相关著作,如《反抗绝望》、《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要么从未翻译成英文,要么尚在翻译过程中,这些看上去显然是这个领域的“局外人”为何也加入这场论争,背后无疑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