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汉字改革实为多此一举

汉字人为整容反而弄巧成拙

发稿时间:2009-08-21 10:0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教育部日前就刚刚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44个汉字的新写法引起广泛争议,近九成网友表示反对。仔细分析这些汉字的“整容”方案,有的显得莫名其妙,有的则是多此一举,从汉字认知、流通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整容”确实有点弄巧成拙。

  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约定俗成,最大的作用是交际,总的规律是由复杂到简单,更要考虑人们长期以来的使用习惯。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是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广泛使用并能明确表达含义,就很好地完成了使命,无须修改,只有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才需要修改。此次“整容”的44个汉字,基本上都有很高的通行度,且易于识别,实在没有必要改头换面。

  据报道,此次提议汉字“整容”的一些专家认为,修改汉字是为了更加美观。但人们普遍认为,对文字来说,长期熟悉了,广泛接受了,书写方便了,便于流通了,就是美的。况且,即使按照一般的审美标准来看,有的汉字经过“整容”后,也实在看不出来美观在什么地方,难道横变成了提,点变成了捺,或者少掉了一个钩,这个字就变美了?

  汉字“整容”专家强调此次汉字调整“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听起来似乎学理严谨,也显得冠冕堂皇,甚至还尊重了文化传承。不过,如果严格从学理上进行分析,这些专家显然太过“学究气”,而且还太教条,因为,汉字演进并不是单一的线性过程,其实经历了多种途径,现在完全没有理由不顾这么多年的汉字使用实际,盲目迁就一种字体风格,这样做其实是削足适履。

  这44个简化字,自上世纪中叶经过立法程序规定之后,历经半个世纪,也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50年,对一个国家来说,很短,而对一个人来说,却很长。对44个汉字进行“整容”,看起来数量并不多,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汉字一旦“整容”,意味着全国数亿人需要重新学习,再加上海外华人,一些深受汉语影响的国家,教材、印刷品、路牌、印信的修改……那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量和规模,为了这44个汉字的所谓“整容”,搭进去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纯粹是穷折腾。

  另外,汉字认知、流通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印刷体、书法作品以及平时的手写体中,有的写法如点和捺、提和横、竖钩和竖本身很多时候就是相通的,本没有必要区分得泾渭分明,长期以来,人们也已经熟悉并接受了这样的现实。现在,突然对这44个汉字的写法进行强制规定,实在是多此一举,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干扰了汉字的认知和流通。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马景仑先生就明确表示,对这44个汉字“整容”完全没有必要,一个字也不要动,汉字改革一定要稳,宜静不宜动,人为“整容”就会弄巧成拙。

 

逼人下跪的王建生副局长是否也该跪?
汉字“整形”纯属制造混乱
看汉字“整形”后专家与民意的背离
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仍需多方努力

责任编辑:廖洁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