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
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多数网友表示反对。(《天府早报》8月19日)
准确地说,表示反对的网友不是多数,而是绝大多数。譬如新浪网的民意调查就显示,有9成多的网友持反对意见。不知道这是否会影响汉字“整形”工作的进行,更难以揣摸的是,教育部和参与研制工作的专家学者,是否对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反馈有所预料。
是否该对这44个汉字进行“整形”,相信专家与普通网友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为何在这个公共问题上,专家与民众又一次出现了如此大的背离?按理说,作为文字方面的专家学者,无论学术造诣还是对问题的认识程度,都决定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更高的发言权和认可度,但事实却是民众丝毫没有买账的意思;而剥去学术的光环,专家其实也都是一个个普通人,他们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但为何他们所倡议的汉字整形又有点像是在挑战一个社会常识呢?
表面看,这是汉字“整形”的学术之争,实质上却是公共话语权之争。网友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在向专家们投去不信任票。事实上,正如刚刚被教育部否定的汉字不恢复繁体字一样,44个汉字“整形”虽然给人一种突兀之感,但并不是毫无价值,没有讨论空间的。但显然,绝大多数网友并没有耐心纠缠于此倡议的学术层面,也无意于进行理性的探讨,而是更愿意以“穷折磨”、“吃饱了掌得”这样赤裸裸的直白语言,来表达一种情绪性的观点。此时,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从数万汉字中选出44个来“整形”,这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不管能否获得认同,至少专家们的付出是值得尊敬的。
网友需要反思,专家同样也需要反思。根本上说,汉字“整形”关系的不仅是学术考量,更关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汉字“整形”带来的变动,更改,很明显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极大的影响和不便,以及巨大的社会成本的支出。倘若专家过于偏执,只会钻在故纸堆里寻找意义,以一种脱离现实的方式来进行一项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研究,势必会给人一种故作高深的卖弄之感,让人本能地排斥。
更重要的是,在汉字“整形”这个公共话题上,专家似乎并没有与公众进行探讨和沟通的意愿,而有一种借助行政权力而居高临下的意味。譬如专家一面向教育部倡导44个汉字的“整形”,但却没有向公众传递出为什么要整形的信息依据。显然,在相关专家的眼里,教育部的认可比公众的许可更有价值。
有人说,这是一个专家泛滥成灾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只有“砖家”没有“专家”的时代,因为专家都忙着走穴、赚钱、出名、为资本家代言去了。从汉字“整形”后的专家与民意的背离,其实我们都能深深体会一种信任缺失下的集体焦虑。
楼脆脆,楼歪歪问你在天堂寂寞吗 | |
金大中:韩国民主的象征和梦想 | |
金大中:走向阳光的“忍冬草” | |
集训富二代不如老子教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