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气象局发布的春节期间北京及周边天气展望显示,今年除夕前后(1月30日至2月1日)北京可能出现雾霾天气,受气象条件影响,1月30日(除夕)北京大部分地区不适宜燃放烟花爆竹。
又到过年,放不放爆竹又成为一些人的“难题”,从几天前北京市倡议党员干部带头不放鞭,到今天的“除夕或有霾爆竹收起来”,不难看出城市管理者在尊崇传统、人性化管理与治理大气污染的两难困境。
将空气污染情况分为不同级次,达到重污染预警级别便采取临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措施,北京市的办法不可谓不细,相比于武汉等很多城市禁放烟花爆竹,笔者以为,无论从北京的首都地位还是人口密度和素质,都不妨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
固然,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爱放鞭炮,是喜欢其营造出来的年味,这已成为一种传统,一种心理定势。然而,随着PM2.5的频频爆表,及因此引发的火灾,人身伤害等等,这种传统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弊远大于利,越来越不符合我们现代城市文明和健康理念,已明显违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目标。一些地方政府对烟花爆竹也采取“限放”,“禁放”等措施,市民也从激烈反对到犹疑再到赞成,走过了一个比较长的蜕变过程,由此可见新旧习俗和理念的博弈之难。
事实上,我们不要低估了公众的文明素质。以笔者所在的武汉市为例,2013年初,武汉市在中心城区开展红白喜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专项整治行动。期间有人违令遭遇罚款,但今年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笔者所在的小区,以前是婚丧嫁娶,燃放爆竹,远近皆闻,现在威风锣鼓敲起来,彩球喜门扎起来,照样不失喜庆气氛,;往年这个时候,人们都忙着采购烟花爆竹回家,现在大家基本达成一个共识:不放鞭炮,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里面纵然有着政府部门的管理之功,但更重要还在于民众的自觉自律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历史告知我们,文明的成坏与国家的兴废休戚相关,不同的文明形态从小的方面来看,决定一个城市的品位和气质,从大的方面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代文明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而不是以牺牲某一方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提高现代文明素养和制定科学可行的行为准则当是促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
或许有些人对禁鞭令一时之间会不适应,但是文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取舍不断进步的过程,具体到习俗或年俗,千百年来也并非一成不变。既然放鞭炮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那么适时给予改善、限制或取缔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鞭炮的春节并不会减少我们过年的乐趣,降低空气污染的“浓度”,需要提高政府的管理力度和市民的自觉度。
千门万户“禁鞭”日,是把“新桃”换“旧符”,有效应对空气污染、保护市民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城乡环境,倡导绿色春节、不放鞭的新年俗,北京市禁鞭,不妨更进一步,而不只在空气重污染橙色红色预警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因为无论从政府部门还是市民,北京市都可以也应该带一个好头,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树立绿色环保的新风尚,移风易俗,不妨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不放鞭炮这件小事做起。(王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