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抢救性拍摄”为“非遗”延续文化基因

发稿时间:2016-11-25 11:38:00 来源: 河北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绢人、蜡果、联珠快书……这些非遗项目作为北京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密码,多项如今已濒危。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非遗”已无传承人在世,或仅存一人。为此,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徒、抢救性拍摄等形式,试图为“非遗”手艺延续文化基因。 (新京报 11月24日)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鲜事物不断诞生,人们活在了一个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时代里。绢人、蜡果、联珠快书……这些东西在当时可能受到人们的追捧,但现代人未必对此有多大兴趣,出现无人继承的现象也并不稀奇。专家也表示,随社会生产方式变迁,“非遗”的流失不可避免。

  “非遗”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不匹配,当一件东西没有太大市场价值时,很难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像绢人、蜡果、联珠快书等这些非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和印记,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些东西能够盛行并不是因为文化内涵,而是因为能够饱腹。作为能够挣钱的一种技能,必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在那时候,有很好的市场价值。但对于现在,这些非遗不但制作时间长、成本高,而且也不一定符合现在的审美,在市场上并不一定“吃香”。虽然文化价值高,但没有市场无法变现,让人们很难动心。

  看不到效益的东西,人们很难去全心全意投入。也可以说现在的生活节奏和消费水平,容不得自己把全部精力放在赚不到钱的东西上。即使找到继承人,最终传承下来的技术并不会多么的精湛。他们不可能像老一辈那样一辈子全身心的去投入,只能作为爱好。再者,这些非遗手艺人,几乎都是年事已高,想让他们在短短几年内将一生积累的经验传授出去并且很好的继承,这很难做到。

  政府部门通过抢救性拍摄来为“非遗”手艺延续文化基因,不得不说是目前来说比较好的办法之一。视频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些非遗文化,吸引爱好者,也便于寻找继承人。而且视频可以永久保存,即使有一天失传,子孙后代也可以形象生动的去学习我们的文化。(叶志超)

责任编辑:李晓伟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