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华北地区遭遇几次连续重污染天气,环保部都派出督查组督查应急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10月份,一场来势汹汹的雾霾让华北大部分地区再度遭遇“心肺之患”,环保部派出6个督查组,奔赴北京、天津、石家庄、廊坊、保定、邢台、衡水、邯郸8个城市,专项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12月20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PM2.5年均浓度是一个地方空气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都很看重这一指标。然而,资料显示,2013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是国家标准年均35微克/立方米的2.5倍多。其中五、六级重污染天数累计出现5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5.9%。为保障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北京及周边等城市多措并举全力做好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环境保护部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由于多方努力,加之措施落实到位,APEC期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其中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均大幅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减排比例分别达到54%、41%、68%、63%和35%左右,PM2.5浓度下降30%以上,周边五省区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均明显下降。面对这样好的空气质量,难怪在北京,许多市民热切期盼“当APEC会议结束后,请把APEC蓝留下。”
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回应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呢?笔者认为:APEC期间重污染天气的“治标”应急措施对促进重污染天气的“治本”有重要借鉴作用。也如环保部应急办主任田为勇所说:“APEC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实际上也是一种应急,它让我们看清了以何种力度实施减排,我们的空气质量才能有大幅度改善,这不仅提振了信心,也给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因为空气质量从根本上改善还是要靠减排、能源结构调整等长期措施。尤其在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大背景下,生产力与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落后的,大规模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仍是主流。加之在能源供应链条中过度依赖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且利用效率、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而相应的利用规模又极大。同时,中国现今已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使用国。可想而知,每年每月每天释放在中国上空的化学污染物质得有多少?这些事实,也再一次提醒人们,临时停限产、限行、重污染应急等,都不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上策。
这也意味着,根治污染,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治本”。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强化全体公民、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把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相结合。二要加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现代化,抢占高科技术制高点,从粗放式经济转型为高科技术、创新意识为主导支撑的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循环成发展新方式。三要完善法律法规、健全鼓励环保和惩处染污的机制、制度。彻底改变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以及环境执法力度薄弱的现实困境。同时,还要提出来环保新目标,通过目标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并根据目标制定路线图。(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