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对钱学森们不应只是仰望

对钱学森们不应只是仰望

发稿时间:2009-11-02 14:4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钱学森 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1911年出生,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

  2009年10月31日,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火箭、导弹和太空技术奠基人钱学森与世长辞,终年98岁。

  作为师从冯-卡门,曾官拜美国陆军航空兵(今天的美国空军)上校,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担任重要职务,并参与五角大楼科学顾问小组、被美国人称为“几个师也不换”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是中国自然科学界屈指可数、被公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家。尽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和同时代的钱三强、邓稼先等人一样,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甚至诺贝尔奖提名,但他的成就是举世皆知、无法抹煞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卫星上天、飞船升空、导弹轰鸣上,更体现在友人、敌人的态度上:恩师冯-卡门在麦卡锡主义余毒未消、中国“文革”甚嚣尘上的1967年,破例以老师身份在自传里为学生立传,称之为“美国火箭领域曾经的不世出之杰,我最好的学生”;而担心其掌握的关键技术为中国所用的美国当局,竟将他足足软禁了5年之久。

  二战后的高科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5年的周期对于大多数高科技人才,足以让他们从本学科的高峰跌入谷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将之无情关押5年的美国当局,最终放心地纵鱼入海,放虎归山,然而凭借聪慧的头脑,顽强的意志,钱学森用全世界都看得见的科学成果,让天下人为他、也为中国人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惊叹,今日之中国能屹立世界大国之林,包括火箭技术、导弹技术和太空实力在内的“硬指标”是重要支柱,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早期“海归”科学家功不可没。

  今天的人们已无须讳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并不拥有良好的科学氛围,更不存在可与美国媲美的研究设备和条件,然而也正因为此,钱学森们所取得的成就,才具备更加灿烂的成色;今天的人们也无需讳言,倘留在美国,留在冯-卡门身边,钱学森在专业学科领域里也许会取得更多突破,获得更多的国际声誉,然而也正因为此,钱学森们的选择才格外令人敬佩。今天中国的科研条件、开放程度已今非昔比,但今天的中国科学界也好,“海归”科学家也罢,是否也能有前人般的执着?是否也能取得堪与前人媲美的成果?

  今天的青年人或许觉得,钱学森等一代大家不论科学成就或人文高度,都是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的,事实上并不然,钱学森早年曾申请美国国籍未遂,其毅然回归祖国,爱国主义情怀固是主要因素,美国麦卡锡主义的歧视、打击和排挤也是重要原因,他思想的演进、升华,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后来人同样可以通过思考、磨练,达到前人的思想高度;至于科学本身,正如牛顿所言,伟大科学家之所以能达到空前的高度,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可以站在钱学森等前辈的高大肩膀上攀登,只要努力,就能够、也应该达到更高的高度。

  上世纪80年代末,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我,经常在收音机的学生科普栏目里听到钱学森的声音,对于一些浅显的科学常识,当时已年逾七旬、功成名就的钱老深入浅出、生动风趣地予以解读,并毫无架子的和学生听众交流。更小的时候也读过钱老的科普文章,语言浅白,文笔生动,不仅是科普的好材料,也是相当优美的文字。不仅钱老,老一辈的许多科学家——如在钱老故乡杭州成就盛名的茅以升,也同样具有科普精神、与普通人、青少年沟通的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这些都是今天的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所不具备的。

  大师们相继逝去,对于他们,后学不应惟仰望,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钱学森们的科学高度,但每个人都可以取法他们的学术和人文精神。[陶短房 原题:钱学森离我们远去,后学不应惟仰望]

责任编辑:廖洁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