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状元,大家都不陌生。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考总分或各科第一名的都叫“状元”,省有“状元”,市、县有“状元”,连学校也有“状元”。历史上,考试第一的并不都是状元,乡试叫解元,会试叫会元,殿试的头名才是状元。后来,“状元”成了第一名的代称,考试好的能当“状元”,其他行业也一样可以出“状元”。
在古装戏里,“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学子,受尽磨难,一旦高中状元,便被委任为八府巡按,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威风凛凛,锄奸扶善,破镜重圆;有的还被皇上招为乘龙快婿,好不惬意。观众也为此感到快慰。而事实上,状元只不过是经过科举进入官场的第一步,分配工作时,状元多为翰林,负责编纂工作,并没有一下子给个高官显爵。
有则关于状元的故事非常有趣,可以从多方面来思考它的寓意:
一名新科状元衣锦还乡,路过一个小山村,见到一个在井头打水的姑娘很清纯、很秀丽,心旌不禁摇动,径自上前。姑娘见到陌生人来了,马上转身回屋。状元跟到门口,出来一个老妪。状元很诚恳地把自己看上她女儿的想法告诉她。老妪问:“你是什么人?”状元自豪地回答:“我是新科状元。”老妪再问:“状元一年出多少个?”状元有些扫兴了,但还是毕恭毕敬地说:“状元三年才考一个。”老妪提高了声调说:“三年出一个状元!可我十六年才养一个女儿!”
状元三年一届,自唐至清末, 1000 多年历史,该有多少?可是,真正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又有多少呢?除了戏剧里面的吕蒙正,还有抗元英雄文天祥,听说秦桧也是状元。再想想,我老家附近的潮州有个林大钦也是状元。可以说,不少状元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笔者曾去法国国家行政学院学习,得知法国以前竞考高级公务员也是从中国的科举制度学来的,他们的考试估计也有“状元”,只是不叫“状元”而已。后来他们建立国家行政学院培养高级公务员,毕业成绩第一的也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状元了。该院国际公共关系部主任巴斯岱里卡先生告诉我们,他们每届的毕业生,成绩排名在前的先挑选职位,可是,后来真正有大成就的并不是这些尖子生。
中国恢复高考制度 30多年来出了不少“状元”,他们的现况如何呢?笔者对详情不甚了解,但听说有人做过跟踪调查和统计,“状元”们的情况并非尽如人意。
人生开始的一两次考试成绩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人的价值还需在人生和社会的无数次考试中见分晓(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偶然的因素)。再说,所谓行行出状元,英雄不问出处,只要真有成就,也就没必要过问他过去的考试成绩了。
社会是个大考场,高考不外是大学生漫漫人生路中的第一关。 从高考 30 年历程看,一个人没考上大学,他的前途并非必然比考上大学者差。就像我高中同届同学中,中专、高中毕业当处级干部的就有四五人,经商的也不乏千万身家的,比大学毕业的同学多。当然,他们不少后来还是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拿到了本科或研究生学历。高考状元与落选生殊途同归的现象,当今社会屡见不鲜。
历史上数百名状元我们已记不住几个了。不过像我们这些凡人,老想着让人家记住而不用其实,只能长期身心受累,何苦呢?因此,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最理智的选择。(王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