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教育部发布消息称,截至 7月1日 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7月9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个“68%”的高校就业率,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哭笑不得;看到这个“68%”的高校就业率,又有多少人信以为真;“68%”的高校就业率,能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即使这个统计是千真万确的,又有多少人相信这个统计数字是真实的?
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就业率的真实性,公众向来持怀疑态度。众所周知,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目的是“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就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但是事与愿违,各个高校为了迎合教育部的“督促”,为了自己学校的面子,就业率就成了部分高校的数字游戏,各高校用挂靠单位、违规操作各种手段给就业率猛放“卫星”,也早已经是路人皆知的“秘密”。
一方面,是各个高校的“就业率神话”。仅从上报数据看,全国各地就业率指标全线凯歌,就业形势连年总是“一片大好”。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就业率统计依然高达68%。但是,在高达68%的就业率的另一方面,却是应届毕业生的“怀才不遇”,即使求屈下嫁也找不到“婆家”,是人才市场的熙熙攘攘,是应届生“我的饭碗”在哪里的困惑,是找个“小店”随意“签约”的闹剧,是他们找不到工作的辛酸甚至绝望的泪水,是一些高校挟“毕业证”以令“就业率”的下作。
仔细分析的话,就业率本身是没有“原罪”的。现在就业率之所以沦为造假游戏,成为扣压毕业证的把柄,主要是我们对就业本身的认定界限不明确,统计方法不科学、不严谨。
在美国,统计就业率要跟踪3年,包括总在业时间,工资水平等。在英国,更是以《教育法案》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而加拿大是利用国家统计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客观、真实、科学。而我们的统计,却只要有一个单位盖一个章,从此就简单地认定为已实现“首次”就业,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想不造假都难,怎么可能赢得社会认同和信任。
统计数字是静止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统计数字。应该借鉴国际上的成熟做法,给社会一个可信的高校就业率。(石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