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是时候告别状元情结了

炒作高考状元是一种分数崇拜

发稿时间:2009-06-25 09:2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著名学者傅国涌曾说过:“对中华民族来说,告别状元情结,应该是时候了,一个现代社会是属于所有普通人的社会。在现代尺度下,状元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三头六臂,千里眼、顺风耳。告别状元情结,从根本上说,也是与前现代告别。” 一言以蔽之,爆炒高考状元不过是媒体吸引读者眼球,商家推销产品的一个噱头而矣,家长不要被高考状元这顶耀眼的帽子蒙蔽了眼睛,还是要因人而论,循序渐进。

 

  时下,随着高考成绩的揭晓和各大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公布,高考状元再次成为媒体的“宠儿”,学校重奖、媒体访谈、商家赞助,高考状元一时风光无限,万众瞩目。

  “状元”是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唐代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有时也泛称新进士。宋代主要指第一名,有时也用于第二、三名。元代以后限于称殿试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现在高考虽是全国统考,却是分省录取,部分省市还自主命题,不同省市的考生之间没有可比性。所谓的“高考状元”只是所在省、市文科或理科成绩第一罢了,如果遇到使用标准分的省市,状元还不止一人。如此算来,全国每年 “高考状元”近百人,相对泱泱1020万考生,这些高考状元的确称得上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分数上的巨人。

  对绝大多数高考生来说,高考状元并不具有复制性,毕竟一个地方的高考状元只有一二人,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天生都是考上清华北大的材料儿,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树立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最主要的,单纯羡慕人家的高分对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太大帮助作用。再者而言,如今的高考并非科举的延续,何必硬要扯上“状元”这个称谓?

  热衷于炒作高分生,把高分生当作成功者的化身,说穿了,就是一种典型的分数崇拜,就是变相崇拜应试教育,而这,恰恰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尽管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十余个年头,但实际情况并不尽人意,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炒作高考状元更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成绩好,一家人脸面有光;成绩差,一家人跟着羞于见人,高考分数早已超过它本身的含义。

  著名学者傅国涌曾说过:“对中华民族来说,告别状元情结,应该是时候了,一个现代社会是属于所有普通人的社会。在现代尺度下,状元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三头六臂,千里眼、顺风耳。告别状元情结,从根本上说,也是与前现代告别。” 一言以蔽之,爆炒高考状元不过是媒体吸引读者眼球,商家推销产品的一个噱头而矣,家长不要被高考状元这顶耀眼的帽子蒙蔽了眼睛,还是要因人而论,循序渐进。

  需要指出的是,高考状元并不全是成功的代言人。据一份对历年高考状元就业情况调查显示,“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的人,很少有人是高考状元。”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排第十名左右,而不是第一名。国内外的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也证明,往往在中学阶段成绩排在中等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表现出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香港大学在内地的招生原则中有一条是“综合素质要高,内地保送生一般不录取”,这无疑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综合素质的高低比单纯的高分数更重要。

  今年全国共有84万应届生放弃高考,炒作“高考状元”,还不如多关注一下这些学子为何在最后关头放弃高考?媒体能否追踪一下这84万弃考生今后的出路?这些的重大、敏感的话题不去报道,而是紧盯着状元们的一举一动,这与揭名人的隐私、炒明星的绯闻有何不同?高考新闻成了娱乐新闻,这究竟是一种社会之幸,还是不幸?

  高考状元不炒也罢!我以为。(王永改)

责任编辑:廖洁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