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回顾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不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经济不平衡、社会不平衡等重要领域。其中经济不平衡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动力不平衡等。产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一些产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等。
不充分问题,主要在于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
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体到经济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了发展语境,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指导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把握、发展新理念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变化,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基本清晰转向基本定型。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有关,经济发展新常态使我国经济将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揭示了中国经济当前问题的原因、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场系统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实践。
提出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研判的理由所在。(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一级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