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创新不该是推翻传统,拥抱它才可以得精髓

发稿时间:2017-06-30 08:57:00 来源: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皮钧日前在2017世界移动互联网大会暨新媒体门户大会上发表题为《行业深耕催生技术革命》的主题演讲。他指出,真正的技术革命都必然产生于行业深耕之后。以下为演讲全文:

  任何创新都不是一次孤立的飞跃,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场景的;同样,任何技术革命都建立在传统产业的需求链条上,更多的是提升了过去人们忽略了的要素的价值。因此,真正的技术革命都必然产生于行业深耕之后,而不是凭空出现。

  一、当前创新的三大怪象

  1.技术在进步,品质在降低

  我们在很多领域都遇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品质降低的现象。当我们用化肥、农药催生了高产农作物后,现在最具创新的农业模式却是天然散养的鸡和亩产几百斤的杂粮;当我们用大工业消灭了那些手工作坊和几乎具有艺术水准的工匠之后,现在却又在呼唤工匠精神(目前在瑞士、德国保留了非常多的手工作坊)。我曾经去德国斯图加特参观过奔驰公司的总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车型远比今天的车型更具审美特征,件件都堪称艺术珍品。现在私人定制、手工制作都被冠以创新的名义,其实,这有什么创新呢?技术进步的出发点往往是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但并不必然带来品质提升。

  2.营销在膨胀,创意在萎缩

  渠道为王、平台为王,这是近些年最具创新意义的“伪命题”。我们只能说,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领域,渠道和平台很重要。但如果一定说是王,这完全违背了常识,违背了基本的辩证法。营销行为并不能必然带来创新。现在鼓吹渠道为王、平台为王的人,只不过是找到了渠道和平台赚钱的方式而已。而一旦为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得到突破,把渠道和平台打翻在地,只是分分钟的事。我们需要把功夫下在人身上,任何产业都是以人为本,以创意为本。只愿意把钱花在渠道和平台上,而不愿意把钱花在人和创意上的企业,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3.知识在过剩,见识在短缺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知识迅速过剩的时代。有的知识刚刚发明出来就立刻陈旧了,很多知识还来不及应用就已经过时了,大多数人甚至可怜到面对知识的汪洋大海,连边都摸不到的境地。且不说是如达芬奇、牛顿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或如王阳明、曾国藩这样知行合一的人物,如果用社会总知识的占有比例来衡量今人,大多数人都可归入有文凭的文盲,有学历的白丁。很多人,上不能安邦定国,下不能创业立身,我真不知道他们花费了那许多宝贵光阴、金钱和精力倒底学了些什么?知识分子将要被见识分子所替代。

  二、问题的原因

  1.不少曾经深耕的行业都被冠以“传统”的名义而被打翻在地。

  很多人动辄就用“颠覆”这个词来阐述创新,其实,这与创新没有半毛钱关系。

  以媒体行业为例,培养一个真正的媒体人需要许多年,形成一种优良的媒体传统,形成一种具有法制精神的社会舆论环境,构架一套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传媒体系,也需要很多年。但是,很多人天真地以为有了如互联网一样的技术进步,就可以颠覆一切。其实,我们正在毁灭自己:很多人、很多机构宁愿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买各种新技术去辩谣辟谣、删贴撤稿,却不愿花精力去培养真正的媒体人–离真相近一点、离事实近一点、离生活近一点、表述清楚一点、道理说透一点、思维再辩证一点。大多数互联网媒体或者自封为新媒体的机构,正在成为吃瓜群众的狂欢,整个社会获取信息的效率已被迅速降低。在海量的垃圾信息里扒取一点可怜的有价值的东西,已经成为常态。一些所谓的互联网媒体正在把大多数人沦为信息世界里捡破烂的。用什么算法、偏好忽悠投资人和那些有学历的文盲,这样的技术已经完全失去了媒体的灵魂。曾经的新闻理想、媒体正义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在互联网媒体那里已经荡然无存。

  2.物质世界的生产和精神世界的生产规律是相反的。

  物质世界的生产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这是经济学中的铁律。但是,现在我们发现这一规律在渐渐失效。为什么?因为物质世界的生产和精神世界的生产规律是相反的。在物质世界中,人们的需求是明确的,比如我需要一个喝水的杯子,你可以在市场上见到任何类型的杯子。再比如你要买空调,可以选择任何中意的品牌。但是精神产品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当这个文化产品没有产生之前,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提出需求的。比如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没有面世之前,是没有人会呼吁:我们要看一部叫作《摔跤吧,爸爸》的电影的。同样,在《哈里波特》这本书没有面世之前,市场中是不会有人提出要看《哈里波特》这本书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任何以需求为导向的精神产品的预测和技术都是骗人的。

  更重要的一条是,目前青年人的精神生活已经全面超越物质生活。今年4 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第一次对青年工作进行了制度化的安排。这个规划将主要针对14-35周岁的青年人。在这个规划精神的指导下和全民阅读的大形势下,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联合大数据公司成都数联铭品公司研究开发了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前两天我们刚刚发布了第二期指数。我们的研究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无论他们投入在精神生活中的时间、精力还是金钱,都大大超越物质生活。过去人们讲得青年者得天下,现在人们发明了一个词叫作“得9000岁者得天下”(90后+00后)。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去深入研究“9000岁”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生存状态,是不可能真正得到他们的心的,也不可能开拓真正的市场的。

  三、我们该如何做?

  1.拥抱传统

  这是“传统”决定“未来”的时代。今年麦肯锡公司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报告中明确指出:“只有当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应用于传统行业,而不仅仅属于科技巨头时,其经济潜力才会充分彰显。这就要求克服重重障碍,包括商业领袖的战略意识不足,专业技术知识的缺失和较高的实施成本。”

  传统留下了三个的最宝贵的东西:态度、品质与内涵。现在为什么在城市白领那里非常流行什么“身心灵”的修炼,其实都是在学习古人的态度–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我们无论做何种创新,最终都是为了提升品质与内涵。离开了这三条的创新,都是耍流氓。尤其在精神产品领域,我们一定要拥抱那些最富有优良传统、深耘行业领域的机构与人。大家知道,目前最富有文创精神的企业不是产生于技术前沿,而是一个古老的机构:故宫博物院。今后这样的例子还会越来越多。

  泡沫都产生在技术端。能称得上是传统的东西,他们的起点一定是符合人性、道法自然的。我们需要的是全力掌握传统的内核,并不断地用新技术、新模式为他赋能增值,而不是另搞一套。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穰苴传中写道:穰苴兵法深矣,虽三代征伐,未能尽其大义。其实,我们的传统中有很多这样的宝贵财富,虽百代之下,仍不掩其光华。但唯有深耕传统者得之。

  2.品质至上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率,那么,未来三十年将是以文化为代表的创新提升整个社会的品质。

  作为硬件的美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基本定型了。但其他的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标准化的东西将被迅速淘汰,个性化的东西将大放光彩。这是由文化本质决定的。

  确切地说,文化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确保已经创造出来的文明品质不被降低。我们不管采取何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都是为了让已经产生的文明继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知道人类的文明探索已经到了何种地步,文化水准已经到了何种境界,任何事业都要在这种水准上再起步。否则,我们就有开历史倒车的危险。因此,运用新技术、拥抱新技术,恰恰不是技术派的专利,而应当成为传统行业的使命。也只有那些真正深耕多年的机构才能做到这一条。正如我前面所言:很多技术派只看到了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形式区分,而中国青年出版社却看到了阅读域的变化,看到了社会必要消费时间的变化,看到了行业饱合度,看到了深层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走向的变化。这都是外行根本无法触及的东西。

  将来,物质类的东西都将由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来完成,而人类将全部转向精神领域的生产,文化的品质是由人而不是由技术来决定的。

  3.以实定虚

  现在,我们的重点不是简单“脱实向虚”或“脱虚向实”,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实定虚”。

  我们在最新的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中指明:在“人民的名义”和“少年魂/小鲜肉”之间,“振幅”为何会如此之大?《择天记》等影视剧的扑街,不是技术失灵,而是逻辑错误。究其根本,是没有把握住中国青年阅读的逻辑,对从“关键词”到“阅读域”的大趋势,到中国青年阅读运动的“小趋势”之间的“实虚”变化研判不到位。

  我认为,未来文化产业将迈向以“实”定“虚”:实–就是这个时代、世界和社会的集体境遇即“状态与生态”,虚—就是由这种姿态与生态决定的 “心态与意态”。所谓二次元、亚文化和微社群等“虚拟现实”,都是“现实世界”的“虚拟洞察”。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的目标也在于此:

  从文化方面而言,一是重构映射中国青年的“表达框架体系”;二是重塑切中中国青年的“认知框架体系”;三是重建容纳中国青年的“内容框架体系”。

  从市场角度而言,一是衡量中国青年阅读“基本面”和变化中的“热点潮流”。二是衡量中国青年阅读“文明的母体”和“信息、知识与思想的碎片”。三是衡量中国青年阅读“社会必要消费时间”和“饱和度”。

  总之,谁能让中国青年花最少的时间,找到他最想要和最需要阅读的内容……这将成为当下一切“引导方式”与“商业模式”优化与改善、颠覆与变革的轴线。

  当然,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也只不过迈出了第一步,但已经是最关键的一步。

  我们愿意为整个行业带来指数级的增长,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责任编辑:武亚姮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