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决不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决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可是,有位年轻人,刚进基层单位不久,就被同事私底下问询“你是谁的人?”事后他很是郁闷:是不是进机关就得“选边站队”,非得成为“谁的人”?党的干部,究竟是谁的人,答案其实很明白。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3月22日 《人民日报》)
自古以来,我国在宗法观念的熏陶下,形成了坚固牢靠的人情社会。人们往往在自己生活环境和过往经历中缔结人缘关系,通过社会资源的互补,给予圈中人或多或少的帮助。这样的方式,可以成为正常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旦被“生搬硬套”进入官场,就彻底变味了。受其影响的官员,必然会拉帮结派、破坏团结,信奉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人生信条,将国家资源当成私有财产,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
《管子》有云:“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明代后期,朝政日趋腐败,派系林立,党争迭起,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历史的悲剧反复告诫我们:结党必定弄权,弄权必定乱政,乱政则亡国之期不远矣。
回顾近几年查处的违纪案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官员“落马”后经常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大批“苍蝇”深陷其中,编织出一张根深蒂固、盘根错综的利益关系网。权力天生具备扩张性,倘若失去党纪国法的制约,势必会发生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现象,后果不堪设想。
改变官场乱象,首要任务就是平“山头”、破“圈子”,将“沆瀣一气”的利益之网彻底肃清。而遏制“圈子腐败”的基础,必须建立在高压的反腐态势之上,关键还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官员任用上,坚持选贤任能、以德为先,把好苗子及时发掘培养,铲除“小山头”存在的土壤。同时,在党内监督、舆论监督和行政监督等方面“多管齐下”,通过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构筑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明确划出党员干部不可触碰的“底线”,实现党内清风正气常在。
总而言之,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是反腐败斗争的“利器”。对此,只有通过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款,强化执行力度,提高腐化堕落的犯罪成本,才能让更多的官员对党纪国法产生敬畏之心,彻底根治“圈子腐败”的顽疾。(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