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女生毕业骑行父亲暗中追随彰显父爱如山

杨公振

发稿时间:2013-07-18 10:02:00 来源: 中国网 中国青年网

  7月13日回到宜春,西安外国语大学应届毕业生廖靖文用这种方式给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句号。回到家里以后她才知道,父亲得知女儿要骑行回家时,连夜开车往西安方向赶,为了不影响女儿的骑行计划,父亲过一段时间就给女儿打电话掌握位置信息,并跟女儿保持一定距离,以便在危急时刻保护女儿。一路上,父亲暗中陪伴了她10天,让她感动不已。(7月17日西部网)

  这则新闻充满温情,很快便会发现它背后仍有稚嫩的一面。这位勇敢的大学生几乎是0经验的骑行,让人想起台湾作家谢旺霖写的《转山》。《转山》记录了作者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旅程,书中比起沿途风景更让人铭记的,是作者在那些几乎出生入死的挫折面前,毫不避讳地承认痛苦和软弱。

  在关于廖靖文的报道中,我们同样看到了骑行初学者必经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难关,外加一些略显冒失的胆量。廖靖文在她的记录中写到,第一个坡累的她喘不过气来,后来甚至失去了意识,醒来时身边有人说她一直在发抖。之后她喝了藿香正气水,却又酒精过敏,全身发红发烫。

  不光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存在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缺口,许多准专业的驴友也同样遭遇过类似的险境。1月份的《人物》杂志刊登一篇报道《还没出发,他们就开始犯错》,彭春鸿作为一名专业的搜救队员,他对一些救援对象感到无奈。有些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大部分被困甚至遇难的人,一开始就在犯错,其中一个错误避免了,都不会出事。这些浅显易懂的叙述,与海因希里提出的“安全漏洞圆盘理论”不谋而合。

  日常缺乏专业训练,直接开始过于高强度的运动具有一定危险性,尤其是单人的长途旅行更是命途多舛。在没有做好各项准备的时候,驴友们出门远行一定要慎之又慎,在那些有风险的旅行项目上,有专业人士陪伴才好。

  正是因为父亲看到了孩子忽视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旅途中的重要性,才会用这种“跟踪”来进行保护。如果廖靖文做足了准备和训练,想必父亲也不会如此劳顿奔波。我们的父辈大多不会用言辞来表达对子女的爱,一句“我爱你”更像是言情剧里面仅属于情侣间的对话。廖爸为了不影响女儿骑行计划,默默的守护着女儿,既给了女儿自己生活的空间,又保持着一位父亲最放不下的关爱。这种刻意拉开的距离是为了子女而存在,当我们意识到父辈的爱在如此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们时,作为儿女,我们本应该回报更多。

  而近段时间,这种朴素的家庭温情却被事实嘲讽。在无锡的首宗精神赡养案宣判,法院判决支持老人储某的诉请,并称子女如不履行探望义务,储谋可申请强制执行,还可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子女罚款直至拘留。“常回家看看”如此温馨的话语,现今竟然需要立法来保障,以“百善孝为先”作为古训的先人看到我们现在的境遇,也只有扼腕叹息的份了。

  两段距离,一段是因为疼爱而拉开,一段是因为冷漠而走远。不该发生的是,直到我们终于有一天碰到一面写着法律的墙,才意识到我们已经离家太远。回家永远不嫌太晚,一句“爸妈,我回来了”足能点亮老人们孤独的心灯。无论我们如何奔波,父母都在家里等着我们不离不弃。他们的爱,是儿女们永远转不过去的那座山。

原标题:父爱追随温情背后是单人骑行的稚嫩
责任编辑:张晓航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