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栏目于5月8日播出《就业:压力之下,公平更重要!》,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划归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无业可就,另一个则是有业不就。节目中主持人和各位专家以及应届毕业生、企业招聘方就无业可就的问题从经济形势、市场供求关系等多个方面作了深入的剖析,最终的结论是: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必须不怕困难,追根溯源各个击破。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699万,这是建国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截至目前,统计到的毕业生签约数据显示各地高校签约率都普遍低于30%。相比大家更关注的“无业可就”的市场形势而言,笔者今天更想与大家谈谈大学生们“有业不就”的问题。
笔者认为大学生们有业不就究其根源还是认识“理想”化。一是薪资待遇预期过高,二是专业不对口,三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有一个常态心理,我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取得了专业学位证书,不管是能力还是资格都优于别人,工作却要干非本专业的,而且薪水还不如某些技校毕业生,这实在是很难接受,因此看到招聘单位提供的不是理想岗位后都选择了有业不就。
意识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但是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改善。
首先,学校教育。在国外很多高校,就业的许多问题都被融入一个高校生必选的就业课程,会从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应对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如何塑造良好的就业心理等方面教育学生正视就业问题。
其次,家庭观念。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往往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情愿子女们毕业后在家休息看书几个月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也不愿让子女到企业一线工作。
再者,社会氛围。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期会很努力投简历、参加招聘会找工作,却在一段时间后经受着来自招聘单位、周遭的人的打击,从而认为社会不公。来自社会和现实的压力让他们选择了不就业。
当理想照不进现实的时候,或许我们应该给与高校毕业生们更多的宽容,“有业不就”的问题也需要我们给与更多的理解。
作者: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