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小长假第一天,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同时举行小语种面试。此前,三校小语种男女生分开录取,女生分数普遍高于男生。以北外为例,从2010年至2012年,招收的男女生人数大致相当,但女生分数普遍高于男生。这也在社会上引起争议。据了解,今年北外、二外和北语的小语种单招男女分数线合一,不再按男女分别划线。(4月7日《北京日报》)
为了达到男女平衡,小语种招生便实行分开录取,显然违背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原则。也正是这个原因,今年高考前夕,今年北外、二外和北语的小语种单招男女分数线合一,不再按男女分别划线。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招致劈头盖脸的口水与砖头。然而,这样的结果,完全就是公平的了吗?
高校招生,并不只是停留在“招收”的层面,也不只是“培养”,而是在招收与培养的基础上,将这些学生推向社会。此时,我们就必须要考虑到各个专业的现实性与特殊性。小语种之所以叫小语种,就是因为这类专业的学生出路很“窄”。北京二外的招生办负责人进坦言,很多非通用语的学生毕业后都要在亚非拉等地的驻外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对男生的需求更大。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我们仍然以分数一刀切,那么,其结果很可能是,女学生无小语种专业可就,小语种专业无男学生可寻。当这样的结果发生后,我们会不会再一次回过头来,向小语种的“一刀切”吐槽呢?如果我们的招生政策,总是这样依据网民的口水而摇摆不定,这给我们的教育,会造成更多的麻烦。这也就提醒我们,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严谨去对待,而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当然,如果以降低分数为代价来确保有更多的男生报考小语种专业,这对女生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小语种招生,能否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策略呢?比如,在降低男生的录取分数线的同时,能不能为女生提供更多的录取机会?或者是,通过增强小语种的吸引力,以博得更多男生的青睐。而不管怎么说,在招生之前,让女生了解到相关的倾斜规定,至少能够保证她们的知情权。
文/范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