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一条“女生给老人让座反遭老人指责”的微博在网上热传。微博称,1名女子在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老人抢着坐的时候还用肘部击打了让座的女子,并在事后责怪她,称对方本就该给她让座。(8月5日《长江日报》)
必须承认,这位老人的异常举动的确“伤害”了这位让座的女子,也破坏了“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她的这一行为,引发网友集体吐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这毕竟是个案,它也不足以说明老年人的社会道德就因此而大幅滑坡。凌驾于臆想、猜测上的定论,多有顾此失彼之嫌。在我看来,我们完全没必要放大老人抢座风波的负面效应,也更不应该以恶意的揣测去给一部分老者的道德定位。
社会的宽容,体现在对弱者的态度上。尽管一些老人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不太令我们满意,但是,他们作为社会的弱者,作为曾经为社会发展做过巨大贡献的人,我们对他们理应有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胸怀,而不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就本次让座风波而言,老人用肘部“击打”女子的做法可能并非故意,或是出于对座位的极度“渴求”而产生的一种推攘行为,事后的责怪也多半在推攘过后的争论中出现。试想,如果当事女子能够抱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对那位老者的过激行为宽容一点,或许,最后的“不欢”也不会上演。
另一方面,老年人在公交车上“抢座”为何如此普遍?这或许还得归咎于城市公共设施对老者的倾斜问题。较之于年轻人,老年人对座位有着更大的现实需要,而公交座位的供不应求,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矛盾,使得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纠纷在公交车上频繁出现。
当然,我们的老者也应该反思,反思自己是否有“为老不尊”的恶习,是否还沉溺于“老就是优势”的旧有观念中,毕竟,社会的进步,社会道德的总体提升,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老”并不代表拥有权利而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有时一声谢谢、一个微笑远比过激的抢座行为有用得多。
但有一点仍需强调,个体老人的过激行为并不代表社会的整体现象,我们也没必要去夸大这一个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挥起道德的大棒对他们一顿呵斥。“人类道德的亘古原则,一是无需极致,二是必须践行。”我们若能认识这一点,让座风波或许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