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替父赔偿”是逆向的社会化教育

发稿时间:2013-08-30 08:0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工人干活受伤,老板拖着赔偿款一直不给。法官上门要钱,老板说什么也不愿出钱。为感化他,法官说起受伤工人的家庭状况,但还是没能要到钱。两人的谈话,被老板儿子尽收眼底,他觉得父亲做法欠妥。于是,这位准大学生瞒着父亲,用升学红包凑齐了赔偿款,独自到法院帮父亲结了案。(8月29日《现代金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生活常识也好,社会规则也罢,通常都是由父母传授给孩子。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父母的一些失范行为,却受到孩子们逆向的社会化教育。在广东广州市,中年男子上演“跳桥秀”,女儿哭泣替父亲道歉;在江苏宿迁市,母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高三女生向警察写信致歉……“替父赔偿”同样如此。

  面对受伤工人,老板起初试图“甩包袱”,在遭遇法律诉讼后,对赔偿款念起了“拖字经”。这种敷衍塞责、“耍赖皮”的做法,从道德上说,不讲诚信,“见难不救”;从法律上讲,背离契约精神;从社会心态上看,对工人的苦难失去了敏感的反应能力,明明可以支付赔偿款却无动于衷,是麻木和冷漠的表现。

  父亲的“装穷”和胡搅蛮缠,让儿子觉得不妥。在此之前,他曾经劝过父亲,可“抠门”的父亲始终听不进去。无奈之下,儿子想到了“替父还债”,想方设法地筹措了六万元。在父亲不知情的情况下,儿子既帮助父亲结了案,又帮助了工人。孩子都能做到的事情,父亲难倒就做不到?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六万元工伤补偿对于困难家庭来说,是“希望的稻草”;对于老板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更何况,这六万元不是老板给予工人的恩赐,而是法定的赔偿义务。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导致制度善意难以落到实处。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45.1%的劳动者在工伤之后无法再工作,76.4%的劳动者在工伤后月收入低于1000元,工伤职工等待和获得赔偿的平均时间为2.02年。由此观之,工伤赔偿难不仅是个体之痛,也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换言之,“替父赔偿”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倘若儿子没有这样的意愿,或者没有这样的能力,受伤的工人如何才能拿到赔偿款?

  因此,我们在肯定“替父赔偿”的诚信品德和担当精神的同时,更应该反思:的确,劳动保护制度还不够完善,劳动保障体系还存在缺陷,但有些时候,最大的痛心不是制度缺失,而是那些已有的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好应有的效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提高工伤赔偿的执行力,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 (杨朝清)

责任编辑:张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