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如何看待高价备考的值与不值

发稿时间:2013-06-13 07:5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从上世纪70年代的“喝一碗绿豆汤、怀揣俩鸡蛋进考场”到现在“一对一补课、特制营养餐、租学区房”,今年高考期间,有网友总结了36年来“高考账单”的变化,称备考成本30年来涨幅超过8万倍,一时间,“高价备战高考值不值”成为热点(据6月12日《中国广播网》)。

  其实,正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参加高考的淮南市李先生那样,在恢复高考到80年代末期,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都是“零成本”投入。笔者参加的是81年高考,很遗憾没有考上,不仅学校没有刻意安排针对高考的各种复习,任然和平时一样上课下课,学生没有任何紧张情绪,学生家长也很是淡然,甚至根本没有家长去“陪考”。我记得每一门课考完之后,大家只是简单的聊几句考试内容,随后就三五成群的跑到电影院,直到临近下一场考试,学生才匆忙赶往考场参加下午的考试。尽管考场也是“戒备森严”,但绝不像现在这样又是拉警戒线,又是禁止汽车鸣笛,考场附近跟平时几乎没什么区别,高考几乎是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度过。

  至于高考成本,显然没法与现在对比,除了大部分考生是“零成本”之外,为数不多的考生拥有的复习资料也就是历届高考试卷解答,基本就不值几个钱。如果称备考成本30年涨幅超8万倍,笔者觉得有些夸张,尽管现在的考生除购买大量复习资料,增加营养餐之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但平均下来每个考生的备考投入不可能都在8万以上,尤其是很多农村考生,备考成本快速且大幅增加是实际情况,但如果用“涨幅超过8万倍”显然缺乏基础数据。

  不过,对于家中有临近高考的孩子来说,备考确实是一笔不菲的投入,然客观上来说,备考投入是需要但并非完全“必要”,备考的投入多少并不与“产出”成正比,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备考投入不但缺乏科学,且逐渐走上了攀比甚至盲目的地步。一个孩子进入高中阶段,形成全家总动员,各种学习资料,参加各种补习、强化、冲刺等各类学习班,家中后勤保障、服务等也是不敢怠慢,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这种近乎疯狂的成本投入,在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相互的攀比之风所形成的社会氛围,不仅给家长形成了巨大压力,更给备考的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每年的高考,对于考生及考生家长来说,是经济也是心理及精神等多方面的煎熬与折磨。

  其实,对于每一个考生家庭,备考的投入确实没法仅从经济数据的投入来衡量,考生能够考取知名或重点高校,所有的投入暂时似乎都得到了平衡,但能否从此就能收到高的“回报”,确实还是未知数。从家庭“效益”的角度来算,现在备考的高投入与最终获得文凭的实用性及含金量“性价比”,早非上世纪90年代前可比,在“人才”匮乏的30年前,备考的“零投入”考上哪怕就是最普通的专职院校,完全即可轻而易举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现在的大学文凭仅是就业的一块“敲门砖”而已,并且还是一块并不都看好的“敲门砖”,这也许就是讨论“高价备战高考值不值”一个主要原因。

  显然,大学文凭的“贬值”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说明我们社会的文化素质基础已普遍性的大有提高,重视教育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笔者以为,单纯的从经济投入来衡量备战高考值与不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每一个家庭在重视高考的基础上,能够量力而行,用科学和理性的投入,让每一位考生能够放下心理包袱“快乐高考”,是现在乃至以后很长时间里都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然而当前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是,普遍性的“高价备战高考”,不仅让每一位考生高考前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也让不少孩子产生是为家长“高考”的心理,并且这一心理作用可能会延续到大学乃至将来的就业、婚姻等各个方面,孩子每前进一步,都会产生对父母家庭的依赖。而父母家庭除了不断的“追加投入”几乎就没有退路,其实这也是现实社会“拼爹”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经历过备考“零投入”,“快乐高考”的这几代人,不仅独立性强,对事业前途讲究凭个人努力,以“拼爹”为耻,也从心理上对时下的“拼爹”现象感到厌恶,笔者以为,这也是备考“零投入”和“快乐高考”所产生的一笔“精神财富”。

  备考的成本账该怎样算?经济发展带来备考成本的大幅增加完全可以理解,再回到“零投入”备考显然更不现实,但高价备考值与不值更不能仅从经济上来衡量,问题是家长付出了备考的高价,却让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让正值青春的年龄却没有青春快乐,在身体、心理、精神等各方面“未老先衰”,为高考而煎熬并感染整个社会处于“疲惫状态”,这才是真正的“不值”。 (文/朱永华)

责任编辑:吴章勇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