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全国多个城市近日遭遇的持续数天的雾霾天气,让一个在外国人中间流传若干年的略带玩笑叫法——“北京咳”,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何权瀛非常激动地说,引发咳嗽的原因很多,“在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之前,不能说什么‘北京咳’,这词儿是对北京的极度侮辱!”(1月21日《经济参考报》)
外国人在使用“北京咳”这个词的时候,是否存心对北京、对中国极度侮辱,是可以调查证实或者证伪的。即使有存心侮辱之意,由于城市没有名誉权,国家没有名誉权,我们除了抗议,也没有办法阻止外国人使用,总不能用胶布把外国人的嘴都封上吧。改变不了别人,就只能改变我们自己,就像当年对待“东亚病夫”这一蔑称一样,用实际行动踢掉这一称呼,用实力让外国人改变称呼。
虽然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有外国人水土不服的因素,但“北京咳”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流行词,从国外回到了国内,认同度不断得到加强,偶然之中大概也有必然,为什么外国人到北京来后的水土不服会增加?本地人的不适应为何也日益增多?这本身是值得好好思量的。空气污染会引起和加重咳嗽,这是常识,无需置疑。近年来,北京等全国多个城市的污染在加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北京咳”是否是由于空气污染导致,保护环境,减少导致咳嗽的诱因,努力方向总不会错。
像对待“东亚病夫”一样对待“北京咳”,就要知耻而后勇,要善于检讨。咳嗽作为一种疾病,显然是越少越好。面对咳嗽频发的现象,医疗卫生专家就不能只谴责“北京咳”的侮辱之意,而是要通过医学攻关,尽快解决咳嗽增多的问题。发展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的健康为本。环境污染直接导致人的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世界上大约每年有8万人死亡和4.6亿生命损失年是由于城市空气污染所致;环境污染也间接导致经济损失,世界银行对中国空气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估算得出,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失占GDP的3.8%。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检讨我们过去的发展路径,尽快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像对待“东亚病夫”一样对待“北京咳”,就应该在改变中抛弃我们不愿听到的蔑称,就要让人看到我们实实在在的进步。中国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依靠的完全不是抗议,而是自身的改变,剪掉了长辫,脱掉了长袍,强壮了身体,在竞技台上屡次登上领奖台,在奥运会上五星红旗升起的次数位居前列,外国人自然不敢再用“东亚病夫”一词了。面对“北京咳”的称呼,我们不狡辩,不抗议,不比烂,不推诿,立即着手,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到我们的环境比外国人生活的环境质量更高的时候,“北京咳”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消失了。
任何美誉的得来,都不是填上掉下的馅饼;任何蔑称的得来,也都不是躺着中枪的。面对“北京咳”的称呼,虽然我们不舒服,我们可以抗议,但仅靠抗议不仅不能改变局面,反而会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实力是最具发言权的,只要我们像对待“东亚病夫”一样对待“北京咳”,甩掉“北京咳”的蔑称,也许用不了多少时间。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下决心了。(郭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