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私教桃花源”是曲难以复制的田园牧歌

王丽美

发稿时间:2012-12-11 08:2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武汉7对父母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他们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将其一楼改建成各家的宿舍,每家一个带卫生间的单间,房里摆有高低床和书桌,二楼则是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家长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闲时家长就与孩子一起开荒种地。(12月10日楚天金报)

  小河流水,青山环绕,空气清新,绿树成荫,家长授课 闲时劳作,10个孩子过着有规律的别样生活,无电视电脑之喧嚣,无书山题海之劳形,晨起诵读经典,周末游山采花,吃着自种的蔬菜和有机大米,玩着自做的玩具,俨然一派农耕时代的乡村图景美好再现。7对武汉父母带孩子撤出城市 奔向农村,他们崇尚“在家上学”,并付诸实践,倾力打造的家庭课堂,因为涂抹上浓厚的田园色彩,成为孩子成长的“桃花源”,一时之间令人惊艳不已。

  看起来“桃花源”里孩子和家长生活简单朴实,然而桃花源的建立有着诸多前提或限制:这些夫妻平日是好朋友,知根知底,且有着相同的教育理念;有可以承担辅导孩子学习的教学能力;最关键的是家长的身份,妈妈带娃 爸爸养家,7对家长中有老板、教师和“海归”,也就是说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另辟蹊径的教育成本,因此可以实现爸爸在城里赚大钱、妈妈在村里陪着孩子,使得一般人心向望之却难以实现的生活梦想“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保护孩子们的天性”、“亲自给孩子授课”、“日夜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得以呈现。

  然而,教育是个复杂的问题,尽管每年会组织孩子到全国各地游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自认为交流融入不是问题,但是,家长的教育资质未经认定,父母惯有的“孩子是自家的好”心理不可避免,其课程安排、教学质量及评估均由自我认定,旁人无从评判;其次就孩子成长而言,去学校接受规范性教育,过校园集体生活仍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阶段和经历。他们吃的实物都是自种和特选的无污染食品,他们给孩子特意打造的农村课堂,也如一个无菌培养室,没有呵斥和冷眼,所读之书是“人之初性本善”,所到之处都是和风细雨,其乐融融,但是孩子少了现行教育的功利和羁绊,却也过滤掉了成长过程中的小摩擦小烦恼,更少了校园集体生活中那份不可复制的少年记忆与情怀。据称他们建“校”的契机是因为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一句恐吓,从此远离学校,那么长大以后,即便去到国外留学,是否就能保证杜绝负面影响,老师对孩子绝无批评或另眼相看?教育的本真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人,人为建造的“桃花源”,隔绝了污染,也隔绝了孩子经历风雨的能力锻炼,是否也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提起“在家上学”的思想与实践,人们第一联想多为童话大王郑渊洁,其身价常年位居作家财排行榜前列,武汉版“在农村上学”其实也是低调的奢华。且不说有多少人能够以一己之力能够供养全职太太和孩子的生活,那专门租下的农村学校、周末返城度假的生活方式也令人咋舌。而“没有考虑高考,孩子以后留学”的规划也说明他们毫无后顾之忧。在贫困乡村的孩子们用寒灯苦读的方式力图走出黄土地,城里的绝大多数孩子用考试争夺优良教育资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希望以此获得更好生活的映衬下,这些父母和孩子犹如昂贵而稀缺的奇葩,静静地独放于现行教育模式之外,于他们自身而言,可能是对孩子成长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对于大众而言,只是一支悠扬而飘渺、可望而不可及的“田园牧歌”。 (王丽美)

责任编辑:黄群雅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