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年轻人爱吹牛根源于社会认同缺失

杨朝清

发稿时间:2012-08-17 08:0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时下,不少人感叹爱吹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至于吹牛的内容,经济收入、家庭背景、学识等无所不包。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爱吹牛的风气在年轻人中严重,40.6%的人明确表示“反感”爱吹牛的年轻人。(8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吹牛不打草稿纸”也好,“满嘴跑火车”也罢,在过往的伦理叙事中,吹牛通常会被贴上“不诚信”的标签,与个人品质挂钩。只不过,当吹牛从个体旨趣发酵成为集体偏好,成为年轻人共同的行为特征,单纯地从道德瑕疵上进行解读,显然缺乏充足的说服力。那么,作为一种违背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爱吹牛的社会根源在哪里?

  吹牛者之所以敢于吹牛,就在于把握了信息不对称这根“软肋”。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安土重迁的乡亲们大都知根知底;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吹牛行为很少发生;即使有吹牛的,也很容易“露陷”。在现代的陌生人社会,迅速流动的人们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匿名性,在身世背景、生活经历、个性差异上本来就极为悬殊;而这一切,都成为吹牛者“打肿脸充胖子”的工具。

  实际上,吹牛并非年轻人的专利。“儿子年薪60万,家有豪宅三四处……”每当老年人聚在一起,少不了谈论这样的话题。半真半假的闲聊,看似亲切熟络,骨子里却刀光剑影,透露着炫耀和攀比的气息。对于老年人而言,退休之后自我能力和社会地位下降,便通过夸耀子女来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吹牛的动机显得更加错综复杂。不论是增加自信和面子,还是获得人际交往中的优势,抑或是人云亦云、跟风从众,归根结底,年轻人力图通过吹牛来获取社会认同。换言之,通过吹牛,年轻人被“围观”、被“重视”;在泡沫编织的美好图景里,年轻人自欺欺人地乐在其中。

  年轻人爱吹牛的背后,也许隐含着一个群体或阶层生存状态的复杂信息和集成符号。当资本至上、金钱崇拜的价值观念封闭所有另类想象的空间,当发展至上、效率优先的生活逻辑深入肌理,不少人既面临着生存困境,也面临着发展难题。更为关键的是,比较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往往会加剧年轻人的“相对剥夺感”。为了缝合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的裂痕,年轻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采取了吹牛这一最直接最廉价的修补方式。

  当爱吹牛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必然会损伤社会的实干精神。与其“画饼充饥”,不如脚踏实地,通过客观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从而赢得他人的社会认同。毕竟,虚构的图景,编造的关系,既经不起事实的推敲,也经不起时间的洗礼。 (文/杨朝清)

责任编辑:杨雪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