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微博似乎已成公众人物打“口水仗”的战场。方舟子与韩寒十日“口水战”、编剧六六斗“小三”、“甄赵事件”……各种骂战层出不穷。66.7%的受访者坦言,眼下公众人物微博骂战现象严重。61.6%的受访者直言,名人的微博骂战是在牺牲公众对社会的感受和社会底线,来博取眼球和个人商业利益。(4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网络意见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微博不仅具有高传播、高参与、及时、便捷等特性,还具有一定的情绪性。通过微博,用户释放了从前被压抑的潜意识力量,情绪的“无障碍”表达形成了一种威力。嬉皮笑脸也好,笑里藏刀也罢,通过五花八门的“马甲”,微博将用户的情绪汇聚到同一平台。
由于群体容易轻信、情绪容易感染,拥有同样情绪的人们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群体,从而放大情绪张力弱化事实真相,导致舆论的偏激、一边倒。方寒论战也好,“甄赵事件”也罢,在喧嚣的遮蔽下,在群体情绪的裹挟下,人们往往偏离了理性思考的轨道,真相也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
这里面,固然有网友的理性缺失,公众人物的行为偏差也同样不可忽视。在泛商业时代,一切具有卖点的社会符号,都成了一些别有用心者牟取私利的工具。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出位”,部分公众人物或言语偏激、煽风点火,或推波助澜、放大矛盾,混淆舆论场域视听,令公众真假难辨。
公众人物“随地吐痰”,必然导致舆论场域的“一地鸡毛”。公众人物凭借自身在话语表达上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微博所具有的碎片化表达特点,不论是哗众取宠,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微博成了他们的“后花园”,成了他们宣泄情绪的惯常选择,成为他们又一个戏剧演出的舞台。
而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损伤了微博的舆论生态。真实与虚假并存,正义和邪恶共存,公益和私利杂糅,鱼目混杂的信息,“争风吃醋”的用户,微博“乱花渐欲迷人眼”;微博骂战恶化了网络言论环境,加剧了社会风险,也进一步损害了微博的社会公信力。
李开复指出,微博是基于“关注”和“被关注”的信任链,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网络完成,而非目标不特定的信息传播。不论是相互掐架,还是互揭老底,微博骂战的背后,都隐藏着人际关系的失调和社会信任的缺失。因此,构建良性的微博生态,关键在于构建信任链。政府加强舆情引导,公众人物克己自律,广大网友理性看待,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在良性互动之中修复微博公信力,让微博的美好脸庞更多地呈现。(文/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