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时的科特迪瓦,恰拥有一个不错的部族平衡格局。
全国有69个民族,面积有32.246万平方公里,在非洲各国中,这个数字并不算离谱(只有11万多平方公里的贝宁,就有民族68个,只比大了三倍的科特迪瓦少1个),且这69个民族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4个族系:西南的克鲁族系(Kru)源自加纳,西北的曼迪族系(Mandinka)源自冈比亚和玛丽,中部和东部的阿肯族系(Akan)源自利比里亚和冈比亚,北部的沃尔特族系(Voltaic)源自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等地,其中阿肯族系人口比例高达52.4%,占了绝对多数,而首都阿比让又是座崭新的城市,人口结构和全国的人口结构仿佛。这种部落力量平衡让开国总统菲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Félix Houphou?t-Boigny)这个阿肯族系代表平平稳稳地连任7届,做完33年总统寿终正寝,而并未遇到强有力的挑战和争议。
由于阿肯族系的优势地位坚如磐石,博瓦尼敢于对其它部族采取宽容、接纳的政策,且科特迪瓦独立时人口只有800多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十分严重,博瓦尼仿效当时法国,采取了吸引、接纳周边国家移民充实本国的政策,大量经济相对贫困邻国的国民纷纷前来繁荣富足的科特迪瓦打工,许多人就此定居、入籍。沃尔特族系人、如今已成为新闻人物的“当选总统”之一瓦塔拉,正是在博瓦尼时代作为金融专家脱颖而出,先后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部主任和西非国家银行总裁,并在1990年11月7日被病重的博瓦尼任命为总理,甚至在博瓦尼病危时一度代理过总统。
这时候科特迪瓦的“不稳定因素”并非部族分歧,而是阿肯族系内部的反对派,这个反对派的领袖,恰是今天那位被美、法等国指责为“反民主”、“恋栈”的巴博,当年他是反博瓦尼的科特迪瓦人民阵线主席,在博瓦尼的压迫下不得不长期流亡法国。1990年,博瓦尼实行政改,他回国参选并当选议员,还是当年总统大选的唯一挑战者,并惨败给博瓦尼。1993年博瓦尼去世,博瓦尼派的议长兼科特迪瓦民主党主席亨利.科南。贝迪埃(Henri Konan Bédié)继任总统。
然而贝迪埃很快发现,科特迪瓦的部族天平开始倾斜了。
由于经济繁荣、劳动力需求和宽松的移民政策,大量移民成为新科特迪瓦人,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贫困的邻国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等,这些人多数属于曼迪族系和沃尔特族系,许多是穆斯林,他们的涌入,一方面增大了科特迪瓦人口基数(1995年大选前科特迪瓦已有1400万人口),另一方面却改变了部族力量平衡:1995年,阿肯族系人口比例已降至41.4%,和曼迪-沃尔特两个关系较接近族系人口比例之和相较,已无明显优势。
对此感到不安的贝迪埃随即推动了“科特迪瓦化”(Ivoirité)运动,要求国民强化“科特迪瓦国家认同”,但这个“国家认同”却是有歧视性的,四大族系中人口排名第二的曼迪族系,因许多人自己或父母出生在国外,被排斥在“科特迪瓦化”进程外,90年代中,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等西非内陆国家爆发重大灾情,许多灾民涌入科特迪瓦北方,这些人多为沃尔特族系,贝迪埃歧视的矛头又对准了沃尔特族系。
尽管瓦塔拉坚决否认,但贝迪埃仍千方百计指责他伪造文件,隐瞒自己双亲之一是布基纳法索人的“事实”,取消了其1995年大选资格,而与贝迪埃同族的巴博则索性被他逮捕,迫使科特迪瓦人阵退出大选,就这样,贝迪埃轻松获胜。
但选票却不能遏止部族失衡的进程:两大北方族系的移民继续涌入,贝迪埃一方面要用“科特迪瓦化”对抗其它族系,另一方面又要强压巴博等族系内反对派,最终在1999年无力支撑下去,被军队将领罗贝尔。盖伊在巴博的支持下推翻。
虽然盖伊和巴博属于不同政党,但同属一个族系的他们在对待外族系问题上却立场一致,2000年7月,他们抢在大选前3个月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父母任何一人不是科特迪瓦出生者,均无资格参选总统,从而将瓦塔拉排斥在外。
10月,盖伊和巴博进行了科特迪瓦最后一次阿肯族系内部的总统对决,结果竟和今天正在发生的事如出一辙:盖伊宣布获胜,而巴博指责盖伊作弊,最终在街头运动的助威下盖伊下台,巴博成了新总统。
当上总统的巴博却继续“科特迪瓦化”政策,排斥两个北方族系和移民,道理很简单,他也是阿肯族系,且他所面临的形势更糟:选民中的26%本人或父母一方来自境外,其中绝大多数为曼迪族系或沃尔特族系,56%来自布基纳法索,这些人和原本就住在科特迪瓦境内的同族聚居在北方,并大量移居阿比让打工,让阿肯族系的“江山社稷”摇摇欲坠。
巴博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两大族系的广泛不满,2002年9月19日,科特迪瓦内战爆发,来自两大北方部族的军官、士兵和武装民众同时袭击阿比让、布瓦凯(Bouaké)和科霍戈(Korhogo)三座城市,杀死前总统盖伊全家,占领后两座城市,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骚乱。从此时直到2005年5月18日,科特迪瓦内战打打停停,双方都损失惨重。
巴博这一边包括政府军主力,他私人支持者组建的“阿比让青年义勇军”,和他本人雇佣的白俄、利比里亚佣兵。反政府一边则组成“科特迪瓦新军”(FNCI),包括爱国运动(MPCI)、人民运动(MPIGO)、正义与和平运动(MJP)等组织,首领正是爱国运动主席、此次“双总统”危机中演出“总理跳槽”好戏的纪尧姆.索罗。激战的结果,“新军”一度控制国土面积60%,但巴博一方控制了首都亚穆苏克罗、最大城市阿比让和南方富庶地区,双方都动用了重武器,甚至不惜让童子军上阵,却无法吃掉对方。在这期间,法国和非盟均曾派军介入,法国甚至曾袭击并消灭了巴博实力有限的空军,介入的结果,在双方控制区之间建立了一条缓冲带,却并不能消除南北对抗的格局。
双方自2005年开始和谈,几经周折后在2007年3月4日签署和平协议,双方组成联合政府,巴博任总统,“新军”首领索罗任总理,并最终商定2010年举行大选。
·北京出现“床上电影院” 观众称很有情调
·日本将出新防卫大纲“针对中国”
·公安部建议将卖淫女改称失足妇女 严禁游街
·小泽派扬言出走 日本民主党面临分裂
·17岁小三恨情人不肯抱着睡 拿菜刀砍其膝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