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骂改变不了现实。面对现实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在快餐文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名著。
名著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历经岁月残酷淘沥、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可是名著长篇巨幅,内容繁多,且晦涩难懂,阅读需要一定的素养。与之相反的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耐性越来越差。人们开始习惯了“预订”,厌倦了等待,耐性这种“好品质”似乎正在逐渐淡去。就连吃饭都要减少时间,更别说让人们抽出时间来读书,修身养性了。但是传播名著不仅是今人文化承传的历史责任,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改编名著,用浅显、直观、易懂、趣味电视文化传播名著,引起人们对名著的兴趣和关注,使他们中的一部人能够深入其中,参研渗透,推动名著的普及与传播。
如何改变名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抛开名著本身的文化蕴含,既没有对名著的深入领会,也没有对名著的深刻理解,更没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名著做出切实际、有深度的解读与阐释,仅仅借重名著的躯壳和巨大的市场号召力,脱离开名著特定的文化氛围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忽略历史常识、丢弃文化内功,一味追求脸蛋的漂亮和服饰的新颖,以自我膨胀式的张狂去迎合世俗的低级趣味,随心所欲地删削或篡改名著,信马由缰地为名著涂抹流行色彩,其结果,只能使文化名著在时尚化的演绎中变成不入流的闹剧,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急功近利的商业化炒作中点金成石,遭到恶意损毁。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