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人格证书”是因为大学“人格分裂”

发稿时间:2009-11-12 14:2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瞿方业

  近日,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一份“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上海交大也意识到准确描述学生“人格”的困难性,所以学校会经过多层论证及检验,最终出台考核方案。(11月11日红网)

  大学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这些方向大都没错。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大小高低进行量化考核,并授予学历或技能证书,这都是多年的教育实践的产物。而惟独人格的塑造,难以量化考核,其培养的过程并非学生多读多看就能自然够得,而要在一种健康氛围之下,通过潜移默化,学生的人格自然就会形成。这种人格的形成,在于学生自觉理智的接受,而非外界强制性推动。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学要铸造学生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人格,就应当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学风,人格高尚的大师,也就是说,大学要有上述因素所形成的丰沛的大学精神,在这种独立自由精神的熏染下,在各种价值观的激荡争鸣中,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锻造。这是大学精神对学生人格的最良好的塑造。

  这就是说,学生人格的养成,靠的是“身正为范”的学术大师们在校园形成的精神氛围,还有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对学生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反观当下的高校,楼倒是越修越高,大师却越来越少,校园环境越来越奢华,学术氛围却越来越淡,教授导师越来越忙,给学生上课的时间越来越少。与此相适应,教授、校长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贪污腐化事件时有所闻,各种高校丑闻接连发生,以至于高校教师被民间称做做“叫兽”,形容为“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教授们忙于弄课题或兼职挣钱,学生被随意放养,研究生成为教授的“打工者”,成为导师学术盘剥的对象……

  在这种氛围之下,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少,培养出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差,教育收费却逐年增高。如此高校环境能塑造出什么高素质人才,能塑造出什么健康的人格,可想而知。高校缺乏健康的“人格”,就只好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培养学生,要求学生,仿佛指标达到,教育目的就达到。这类做法除了哗众取宠的效果,无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只会令人想到高校喜欢量化考核的背后,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数字化考核的拙劣模仿。或许没有数字化指标,这些行政官僚管理的大学真不知道如何管理高校,如何培养学生了。

  缺少纯洁学术环境和大学精神的高校,如同患了“人格分裂”一样,在行政官僚的管理下,越来越庸俗化地追求指标,用教条主义的方式培养学生,考核学生,置教育规律于不顾,忘记了大学精神的根本含义。大学精神,意在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交大的人格三要素中,却将“基本价值观”作为考核的对象,难道价值观可以教条化为一些指标,被数字化地考核吗?就此观之,“人格证书”就是大学精神缺失的产物,是大学人格分裂的衍生物。只要大学精神不回归,这类教育怪象大约会层出不穷。

 

“徐宝宝”不能死不瞑目
血浆浇花事件亵渎的不仅仅是爱心

从血浆浇花到北医事件看“道德缺血”

北医事件:假如央视与卫生部“沟通”过

别让“艳照”毁了爱情和真理
用血浆浇花是在践踏爱心

成都老师罢课真相必须公布

请求设立见死不救罪

魔兽世界生死不明 网游行业遭遇寒冬?

更多精彩……

责任编辑:廖洁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