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网络不是江湖,岂能“想杀就杀”

王海

发稿时间:2013-10-17 08:0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这几天,一篇题为“温州经济要挽救,先杀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陈周锡”的帖子,连续两次被发布在温州某网络论坛,旋即引起轩然大波。

  现实中,陈周锡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最近连续发表了几篇有关温州经济的报道,称温州房价下跌加剧“弃房”风险。很快,“追杀”的贴子出现,帖子中写道:“温州经济环境的变差,与这吃里爬外的财经记者有很大关系。”并写道:“温州的所有负面报道都跟这人有关,尽管经济变差跟这记者没有关系,但为了温州经济,有必要先让陈成为制度牺牲品,可以考虑追加为烈士。”该贴被论坛管理员删除后,次日又再次发表,并发起“杀、不杀、弃权”的网民投票。

  相信,不管是谁,别人号召杀之后快,都会不寒而栗,脖颈发冷。

  动辄叫嚣杀人,如此快意恩仇。这种意境,给人的感觉是来到了武侠世界。在武侠世界,没有法律,更没有所谓的追究法律责任。一言不合则杀之,报仇雪恨则杀之,误会同样可能杀之--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就是不见警察找”。武侠世界,就是一个爱恨情仇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法制规则和意识的世界,是一个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世界。

  许多人都喜欢武侠小说或者影视剧,因为武侠世界让人痛快!但武侠世界的法则岂能用到现实中?有人说,网络也是一个虚拟的,但网络同时也是一个和真实世界并行、交融的现实世界。比如“追杀”陈周锡的帖子,显然给当事人造成了一定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其后果是客观存在的。

  网络世界存在的虚拟属性,让其和武侠世界有一定的相似性。许多网络游戏,其实才是网络上的江湖。打打杀杀,一切诉诸暴力。但游戏之外,则是现实。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颇能让人产生“打游戏”的感觉,也很容易让参与者幼稚化,使出“网络暴力”, 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暴力是文明的死敌,但这些年颇为常见,许多新闻事件都有反映。暴力维权,暴力执法,甚至暴力爱国。当然,网络暴力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拳脚相加血肉相搏,而是借助网络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些恶语文字,往往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刻薄、恶毒甚至残忍。更严重的是,其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更可能将伤害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网络存在匿名性,也有武侠世界类似的虚拟性。许多网民血气方刚,容易激动,容易冲动,也容易被激怒,容易放纵。动辄喊“杀”,似乎颇有“侠气”;如果能发出追杀令,则可能体会到“江湖盟主”的感觉;而设置投票征询众人“杀”与“不杀”的意见,则让这种网络暴力行为充满了虚幻的“正义感”。

  恰恰是某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让一些网民习惯“不思而后行”,迫不及待用键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出不满与愤怒,或者直接诉诸语言暴力,或者采取“人肉”等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网络世界,愤怒最容易聚集。一些网民以为自己在伸张正义,或图一时之快,却忽略了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可以说,这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在发挥作用。

  当然,网络暴力的实施者的动机不一。有想借网络之力解决现实问题的人,也有发泄自己不满与愤闷情绪的人,也有开无聊玩笑捉弄他人而获取满足的人,更有不怀好意利用网络轰动效应获取私利的人。虽然动机可能不同,但都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和表现,给人带来的是更难愈合的“内伤”

  让人迷醉的武侠世界并不存在,没有谁是武侠,但大家都是网民。网络暴力破坏公共规则,触犯道德底线,伤害无辜个体。网络暴力不除,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王海)

责任编辑:杨雪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