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为了校名简称,两所大学闹红脸的戏码,眼下进入“第二季”:今年6月30日,南昌大学通过官网正式发布了《南昌大学章程》,章程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表述南昌大学简称“南大”,此消息一出立即在网上引发激烈讨论。对此,有媒体报道南京大学校方在7月2日下午15时回应,已向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表示了学校及广大师生对此事的严重关切。
大学的简称,就像江湖花名,说起来既朗朗上口,又兼能把不谙内情者唬得一愣一愣,因此,但凡段位比较高的名号,谁也不愿任其沦为“分享模式”。
何况,中国人重名分,也是自古而然的事情。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分有多重要,哪怕你不谙历史,翻两集《武媚娘》也能明了。从这个意义上,你就能理解南京大学的“严重关切”,当然,你也更容易理解原泸州医学院与四川大学的爱恨情仇——此为高校简称之争的“第一季”:
因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成为新“川医”,遭致老“川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不少校友反对。四川大学深感受伤,向教育部正式提出行政复议。据称,教育部已派人到川大听取意见。最新有传言称四川医科大学被宣布“更名取消”、改为“四川第二医科大学”。听闻此事,部分该校学生表示不满,“同学们本来都在上自习,在得知‘更名危机’之后,没吃饭没喝水在图书馆门口坚守几个小时,大家坚持合权合法合理的更名。”
不是明眼人也能看得出来:为了名号,大家都是蛮拼的。
如果从名声等同于节操的逻辑来看,捍卫简称也是顶顶重要的事情。但问题是,这种论争,性价比何在呢?比如“南大”之争:一方面,对于南昌大学来说,早在前一任校长时期,南昌大学曾通过有关部门对省内媒体发文照会,称南昌大学简称一律使用“昌大”。再说,度娘为证,其校歌云,“巍巍昌大宏规启,弦歌既倡薪火继”。如今摇身成了“南大”,这究竟是闹哪样?另一方面,对于南京大学来说,似乎气度也可以更宽厚一些。简称不会飞出银河系,多具有地域性特征。譬如提起“华师”,就有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市民首先会想到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市民会想到华东师范大学,广州市民则会想到华南师范大学。各叫各的,也不见得就天下大乱。哪怕它简称北大清华,考生及家长不傻,市场更不是“小白”。蹭名牌或者傍大款,有什么可怕的呢?
有人在争名号、立新名,亦有人在自毁羽毛、自辱斯文。数日前,中国最顶尖两所高校因掐尖而赤膊上阵,以刀刀见红的姿态,捅破了高招领域的纷呈乱象,令人对相关高校的“校格”徒留一声叹息;再往前,“复印大学”因宣传片风波而摔下神坛,光影斑驳,诡辩丑陋,令人对中国高校的创意能力及危机公关深感失望……凡此种种,这哪像是为“名节”而气宇轩昂的姿态呢?
名,口口相传之间、岁月流转之下,不过是个音节罢了。它背后承载的价值与担当、情怀与操守,才是最值得敝帚自珍、薪火相传的“瑰宝”。有媒体统计称,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将近四分之一的高校在名字上玩“美图秀秀”,各种美颜各种P图,弄得考生及家长傻傻分不清。眼下的高校简称,不过也就是一场场“舌尖上的名校”之争——争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声闻荫庇,争的是“名声大了好伸手”的资源话语,与中国高校的人文梦想,有毛线的关系?
教育,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何况,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校的生源危机仍在加剧,包括河南、山东、广东等地在内的多个地区,已连续4至5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尤以二本与三本院校最为突出,个别地区超过10%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上百所学校出现“零投档”。眼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也有了——只是,在去行政化与力避千校一面的路上,如果中国高校的精力仍靡费在虚名浮利之上,且不说这个时代的历历梦想,只谈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何处安身、何以安然?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