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两个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不少行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产能利用率低。据2015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23次全国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报告显示,有近六成企业的设备利用率低于75%,企业总体平均设备利用率只有67.8%,其中制造业企业的平均设备利用率仅为66.6%,比2014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企业设备利用率不足,意味着老百姓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中国老百姓却越来越热衷于到国外买东西,从婴儿的奶粉到马桶盖都要去外国买。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出境人数超过1亿人次,境外消费额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到国外疯狂地购物,让老外都感到吃惊,甚至日本专门发明了“爆买”这个词来形容中国人近乎疯狂的消费行为。这表明,中国老百姓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对产品的需求并不少。
以上看似矛盾的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随着中国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已经大大提高了,不少人已经能够做到“全球采购”,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自己的消费产品。其次,且更重要的是,这表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企业的品牌、商誉等方面看得越来越重。因此,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成本去购买国际知名品牌,也不愿意买国内相对廉价的产品。这不像改革开放初期,产品短缺是常态,老百姓的收入也有限,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有的买就不错了;而现在,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老百姓也逐渐富裕起来,因而他们变得越来越挑剔:他们不仅挑剔价格,更挑剔产品的质量、服务。这就像春晚一样,刚开始办的时候,什么节目都是一片叫好,现在不行,办多了,老百姓就变挑剔了,不是说随便上个什么节目老百姓就叫好,搞不好还被老百姓骂。
所以,我个人感觉是,之所以目前不少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就是因为企业供给和老百姓需求之间不能形成很好地匹配,这种不匹配既影响了微观企业的活力,也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增长。这种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的不匹配,二是软件的不匹配。硬件的不匹配主要是指老百姓需求的商品企业目前还提供不了。比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越来越需要“高大上”、个性化的产品,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生产的仍然是中低端、同质化的产品,这和老百姓的需求是不匹配的;软件的不匹配,主要是指老百姓购买产品的同时,需要产品质量的保证、细致周到的服务和更好的企业声誉,而能够提供这些供给的国内企业相对而言就比较少了。
这两种不匹配之中,软件的不匹配的影响其实更为深远。因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产品买卖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交易关系,其实更是一种信任关系:当消费者向某个企业购买产品的时候,就等于说他在用自己的钱向企业投下了神圣的一票,也就是说他相信这个企业能够给带来他所期望的服务和质量,否则他干嘛要买呢?因此,商品表面是交易的物品,其实更是信任的载体:如果不能让消费者满足他对产品、对企业的期待,他就用脚投票,不买你的东西。从供给的角度而言,供需在硬件上的不匹配相对容易纠正,软件上的不匹配就不那么容易改变了,因为质量的承诺、企业的声誉等无形资产的积累需要企业持久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需要花费大量成本来进行建设和维护。不过从长远来看,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因为软件上的匹配一旦实现,它就能够给企业带来长久的收益,因为声誉和品牌才是企业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的源泉。
由此可见,为了保持新常态下经济中高速增长,就需要我们花大力气解决以上两个不匹配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企业是否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否能够形成有效供给。因此,我们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压缩过剩产能,提升产品层次;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让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以竞争促进企业声誉建设,提升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软实力,让中国制造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史宇鹏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