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创”出中国经济的强劲动力

发稿时间:2015-12-19 00:00:00 来源: 经济日报 中国青年网

  “创”出中国经济的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 董碧娟

  内蒙古杭锦旗草原上的牧民,有几位特殊“好友”: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总是“温柔”注视着牛群,不让它们越界;身形敏捷的无人机总是为牧民指引最佳方向;“四通八达”的互联网让牛肉制品可追溯、易推销。一年下来,这套创新系统能为每户牧民节省上万元的放牧交通费,牛儿越养越多,价钱越卖越好。

  这个“卫星”牧场体现了当前我国创新的特点:更多创新成果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入渗透,更多创新智慧向实际应用需求聚焦发力,更多创新模式为亟待转型升级的传统行业注入生机。

  创新——这个中国经济第一发动机,正在展示出不竭的动能。

  高新技术开拓市场

  “两张皮”,这是曾经用来形容我国科技与经济关系的常用词。现在,一个个来自市场的强音正在扭转这一评价——

  突破重重科技难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为我国带动了一个涉及约600家企业、覆盖20多个省份的庞大产业链。它还以“全产链”的形式出海拿下大单,打入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市场。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落地巴基斯坦、阿根廷,并首次进入老牌核技术强国英国。据专家估算,每台核电机组直接带动的产值约为300亿元,相当于30万辆汽车的出口价值。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意向订单数已超500架。预计到2029年,全球共需要30230架干线和支线飞机,总价值近3.4万亿美元。其中,我国共需补充各型民用飞机4439架。强劲需求与自主技术叠加,预示着万亿元市场的开启。

  世界超算史上第一台实现六连冠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已为国内外近500家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它在基因分析与测序、新药制备、气象与环境、大型飞机和高速列车气动数值计算、汽车和船舶等大型装备结构设计仿真、电子政务及智慧城市等领域获得一系列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共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2760余项,新增产值650亿元。其中,济南二机床集团的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不仅在国内多家主流汽车厂大量应用,还向美国福特汽车出口7条生产线。这家公司已成为通用、大众、日产、戴姆勒等国际汽车巨头的全球供应商。

  孕育在高校院所、企业实验室里的高新技术奔向广阔市场:201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8577亿元,比2010年增长119.5%。

  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达1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55.8%。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作为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稳定剂”,国家高新区2014年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14.1%、101.5%,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1.0%、19.1%。

  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很多创新企业的崛起,创新企业又通过开拓市场进一步深化技术开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生态。以湖北为例,2014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451亿元,同比增长14.8%,已形成由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体系。在这种背景下,本土企业异军突起:烽火科技在光电子器件、光纤、光通信设备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武汉光纤光缆的销售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武汉锐科研发了我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湖北企业开发的9轴联动高性能数控系统、彩色聚合碳粉等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面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公认制造业强国德国的媒体发出感慨:“工业化国家的制造商,现在要眼睁睁看着数十亿美元的订单被中国人拿走……中国已经靠高新技术开始单飞了。”

  基础突破蓄积潜能

  “基础研究是新技术的源泉、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头。”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近年来,在DNA结构、纳米效应、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方面的探索,相继催生了生物经济、纳米产业和再生医学产业的革命式发展。大量新科学原理的应用,成为新技术的源头乃至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既是中国科技水平和能力的体现,也充分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经过前瞻部署和长期积累,近年来我国在量子调控、中微子震荡、铁基高温超导体、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材料、半浮栅晶体管、结构生物学、蛋白质、干细胞等科学前沿领域形成系统突破的局面,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项重大突破,正在为中国经济发展蓄积巨大潜能——

  我国建成了世界首个城域量子通信网,千亿元级别的量子通信产业离我国越来越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说,世界信息化产业飞速发展,中国很多时候充当的是追赶者的角色,如果抢占量子通信先机,就有望由追赶者变成引领者。

  我国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根10米量级的高性能122型铁基超导长线,被称为“铁基超导材料实用化进程中的里程碑”。这项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将改变超导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据预测,超导市场的潜在规模达2000亿元,其中核心的超导材料占比30%-40%。

  我国研究人员将纳米科技的最新成果与传统的印刷制版技术相结合,研发了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据测算,这一技术全面推广以后,全国每年可减排上万吨有机溶剂、数百万吨废液和废水。绿色印刷制造产业链有望在5年内形成,使传统印刷业拓展延伸到电子、印染、建材制造等领域。

  此外,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免疫调节等方面的重要进展,为农业、环境、健康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学理论基础;纳米限域催化、等离子激元光学操控、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特高压电磁环境、钢铁材料组织调控等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颠覆性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12月17日上线的《自然》增刊“2015中国自然指数”显示:按照加权式计量,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在2012年到2014年增长了37%,美国在同一时期则下降了4%。目前,中国对世界高质量科研的总体贡献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据统计,我国全社会R&D支出去年达13400亿元,比2010年提高84.3%。《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博士这样评价:“显然,中国正在成为一个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的强国。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蓬勃的经济发展推动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也成为关键要素,推动着中国科研投入带来惊人的回报。”

  深化改革加速转型

  陈林森早已适应了大学教授和上市公司老总的双重身份。这位苏州大学教授创办的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已成功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目前唯一以纳米技术为主的上市公司。2014年该公司销售额达3.5亿元。近年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制度等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将更多沉寂在高校院所的好成果推向市场释放活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只是近年来我国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新要求的系列改革举措之一。要更好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就必须着力突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发挥更大的力量。

  近几年,改革步伐铿锵有力——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针对长期以来科技资源碎片化和科研项目聚焦不够的问题,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从优化中央财政科技资源配置到改进项目资金管理进行了系统改革。这些改革举措将大幅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科研项目管理更加公开透明,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画出一张措施有力、脉络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图”。《方案》从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激励等10个方面,提出了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每方面任务都对应一直存在的难题,比如科技经济结合不紧、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等。《方案》通过突出改革的协调性和整体性,避免“碎片化、打乱仗和中梗阻”。

  《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出台,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着力培育技术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开展科技服务专业人员培训,加强创新平台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在各类改革的综合推动下,我国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明显改善,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先行先试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全国40%的高新技术企业、45%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四分之一的全国发明专利授权产生于国家高新区。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130家企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个百分点。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企业投入超过76%。2014年入围欧委会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的2500家企业中,我国大陆企业有199家,上榜企业数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第三名。2014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大的三家公司中,我国占据两席。

  我国企业在高铁、核能、通讯设备、无人机、辐射成像等领域的产品成功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出现了中国中车、中核集团、华为、中兴、大疆科技、同方威视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制造龙头企业;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领域,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截至2015年6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达1015家,企业营收保持高于15%的高速增长,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创业孵化载体发展迅速,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众创空间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600家,在孵企业8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75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国技术交易额3079亿元,实现了11.7%的快速增长……

  创新,正在助推中国转型升级、迈向新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