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并首次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昨日对此表示:“要揭开转基因技术神秘的面纱,在尊重科学基础上,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的农业转基因产品的市场不能都让外国的产品占领。”
把转基因共识当作第一位的事情
转基因科普写进一号文件,虽只寥寥数语,却被许多人寄予厚望。据媒体梳理,这是近九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08年强调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则提出了“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而涉及其科普,这还是头次。
多年来,科学界、产业界一直在向公众阐明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但鉴于种种原因,转基因成为一个口水问题。许多所谓“讨论”说白了纯属浪费精力,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参与论战的人群常常变换,每换一次辩手,讨论都拉回起跑线重新进行。无数轮口水战下来,有些支持转基因的人已无力再讲已讲过N多遍的道理,而反转者则陷入“我就是不信”的本能式怀疑。再加上转基因争论常被掺进其他因素,如政治阴谋论,局面更是混沌不堪。
由于舆论层面的混沌,我国在转基因推广产业化上一直止步不前,政府对转基因的态度长期停留在“支持科研,谨慎推广”阶段。但转基因技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商业应用,而非科研论文上。我国目前转基因政策存在一些尴尬场景,如不允许种植但允许进口;不允许进口主粮但允许进口原料……不能不说都是临时性让步,并非长久之计。
为打破转基因僵局,公众认识是最难解又不得不解的一环。因此一号文件首提“加强科普”才被各方重点解读。民间解读也得到官方的回应,作为文件起草人之一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政府正是希望普及转基因知识,形成共识。先争取公众理解,而不是直接借助专家制定政策、造成既定事实,在某些人看来估计还是偏保守了。但其实只有这样才是更稳妥的进程,才会避免日后出现反复。
但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民间对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工作已进行过多少年了,但局面从未澄明,甚至有些科普者本身成为争议对象。从国家层面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当然有明显的优势,如资金、人力等方面都非个人或民间组织可比。但科普转基因,最大的难点还非资源,而是组织者的公信力。
因此,国家层面的转基因科普工作,一方面可调动更多的力量,但另一方面更要组织得法。首先要吸纳、重用专业人才,在做科普工作时,也要坚持公开透明,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尽量充分地回应质疑。同时也要避免重复讨论,稳步推进,早日将关于转基因的讨论带离“口水战”层次。总之,转基因科普,“重视”只是开始,后续的组织工作才是难点所在。□西坡(媒体人)
转基因前途建立在公众信任之上
转基因科普很重要,但人们对转基因各持己见已成常态。即便在科技发达的美国,这种隔阂也很严重。美国科学促进会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就显示,转基因几乎已成科学家和公众分歧最严重的科学问题:88%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可安全食用,但持此看法的美国民众只占37%,且57%的公众认为其不安全。
如何缩小双方间的鸿沟?美国科学促进会认为,“唯一办法就是进行真诚、相互尊重的对话”。其执行主任莱什纳认为,科学家与公众的沟通不是科普讲座而是对话;是交流而不是躲避。说这话,是因“我说你听”式的科普报告和讲座已很难取信于公众,尤其在分歧严重的议题上,“科学结论”未必能消弭惯性思维、立场带来的隔阂。所以,必须让双方了解各自观点,并努力去探寻“某种共同立场”。这实际上就是科学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后应采取的路数:得依赖于双方妥协和让步,而非单向灌输。
而转基因科普宣传究竟如何做才有效果,目前美国科学界也仍在探索。按照过去的做法,美国的科普宣传既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参与,有很多经费也有多种传播形式,如通过媒体和科普报告会进行宣传——在联邦政府中,参与科普最多的是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不仅资助各种科学教育和科普计划,也收集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信息。在转基因宣传上,美国农业部(USDA)是宣传转基因最多的部门。美国农业部规定,任何在美国的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必须经过USDA的审查评估,USDA将评估结果在其网站公示于众,民众可自由地在USDA官网发表意见。如果反对意见有科学根据,USDA须及时做出书面答复。但若是反对转基因的意见系情绪化指责,USDA会认为没有义务做出回答。
现在美国科学促进会意识到了个中的部分问题,提出要与公众进行平等交流,恢复USDA网站对转基因批评意见和疑问的回复,进而展开讨论,哪怕讨论的火药味十足。这是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是,科学家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更尊重传播规律,采取让公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罗佩克去年10月参加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研讨会”上,就认为科普内容要符合风险沟通原则和受众心理特征,他还对中国官方出版的转基因科普手册《理性看待转基因》书名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如用“这本书上的信息可以帮助你去认识(或感受)转基因”的说法。更中性亲和的传播方式,更利于科普的被接受。
当然,除了科普方式选择外,转基因是否被人们接受,还得看转基因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度、可重复性及能否接受时间检验,这也是科普绕不开的学理依据。(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