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洛阳水贵是一种忧伤的结局

水价调整 不可忽视民生保障

发稿时间:2009-08-18 09:3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近期加速,洛阳、宁波等地的自来水公司纷纷以亏本为由要求上调水价遭到民众质疑。围绕水价成本话题,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表示,自来水公司属于“账面亏损,但实际上利润并不差”,因其利润被合法转移了。

  水价改革在去年年底就已拉开帷幕,且一直争议不断。即便是一些地方看起来十分讲究程序正义的水价听证会,在公众视野里的形象也不是那么正面,因为这些听证会,最终几乎无一例外地变身为“听涨会”。在此类博弈场中,公众每次都会伤痕累累黯然神伤地败下阵来。

  这种忧伤的结局,其实早已定调。一些主管部门嘴里从未停止念动“未来水价上涨空间很大”之类的魔咒,水务企业如果再声嘶力竭地嚎两嗓子“亏本啦,巨亏啊!”,于是价格上涨就水到渠成。据说,这种“逢调必涨”还有一个非常冠冕的理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长期以来水价构成不合理且水价偏低,不能准确地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更间接导致了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所以,要通过提高水价,借用市场杠杆原理来抵消上述的负面效应。

  但这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首先,无视国民的收入差距,简单地从价格上和发达国家进行对比,本就不具可比性,而且水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其价格必须体现出政府责任意义上的民生保障属性。再者,作为和空气、食物一样的生存必需品,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量不会随着价格上浮而出现波动,一味地涨价并不能达到明显的节约用水的目的,而只会增加民众的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

  至于“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这更多地折射的是企业的工业用水的境况,而这里面显然也有政府公权力不作为的影子。正是GDP崇拜和市场迷信,导致不少地方政府盲目引进“高能耗、重污染”的大企业、大项目。而且为了短期凸显政绩,一些地方也不惜对这些企业宠爱有加,实行政策、价格双轨制,千方百计降低它们的运营成本,对其非法排污也会选择视而不见。殊不知,这一方面养成了这些企业浪费资源、能源的恶习,造成当地生态污染,另一方面,无法克服成本上升压力的企业根本就不具竞争力,不可能成为优质企业。这种情况下,怎么还好意思张口就将“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治理”的账,算在水价偏低的问题上呢?

  对于水务企业“亏本”的漫天叫喊,我们也应理性甄别。所谓亏本,至少得有一个透明公开的企业运行成本吧。而在当前语境下,这些企业的成本只存在一个神秘化模糊化的语境中,没有公开而权威的基准值作为参照系,自说自话的亏本,显然不具有说服力。倒是这些享受垄断地位的资源企业的职工福利,让一般民众艳羡不已。

  类似水价调整这种资源价格改革,兼顾民生无疑是重中之重。价格调控并非万能钥匙,忽视民生保障属性的调价,只会无形中抬高居民的生活成本。让人忧心的是,前两年,中国水务市场出现几次外资高溢价收购,当他们在收购版图上张扬地插旗圈地时,在水价制定上,也就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可能直接垄断水价。而他们今天高溢价收购之后,明天就会连本带利地赚回去。这个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当产权旁落,政府的价格调控能力就会日渐微弱,即便想兼顾民生,也会力不从心。

  所以,政府不能坐视资本在资源领域跑马圈地,经营领域垄断加剧,而必须保证公共产品的民生保障性质,不能盲目放开公共资源的产权,而应放开经营权。在确保公共产品的基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让消费者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而非任由人们在市场的名义下接受垄断的盘剥。(李晓亮)

 

期待严惩酒后驾驶行动常态化
梁茂春,别污染了教授圈这缸水
博导“潜规则”女生暴露研招腐败漏洞
中国男篮惨败的三大遗憾

责任编辑:廖洁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