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火车站话务员,一名校园留守族,一名世界举重冠军。在这个经历过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件后的第一个春节,在这个全球金融危机仍然笼罩未散的牛年春节,孙淑芝、李超、穆爽爽没能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他们恪守着各自岗位或立场的生存法则,简约而不简单,春节对他们而言已不能用团聚、休假等关键词串联。三个人的春节,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对相当一部分人的七日生活映射。
舍己为公,十年轮回
今年45岁的孙淑芝是吉林省集安市火车站的一名普通话务员,这个春节她没有与家人团聚,而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已经是她第十个没有与家人团聚的年三十了。
“真希望她能回来与我们一起过个春节,但这是她的工作,必须得有人去做,不回来我很理解她,”一提起自己的妻子,孙淑芝的爱人马会良露出一脸的怜爱之情。已经十个年头了,没有与妻子一起过过一个春节,这让他一直觉得颇为遗憾。
从初中开始,孙淑芝的女儿马燕就没有与妈妈一起吃过年夜饭,这让这个已经读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一直觉得有些难过。“2005年的年三十,本来妈妈答应我们回来吃饺子的,可都快晚上十二点了也没见回,我着急了,就带着饺子到妈妈单位去,一看,她正忙着帮别人转接电话呢,办公室里就她一个人,当时觉得妈妈真的很辛苦。
如今,马燕已经在上海找到了工作,离妈妈将越来越远了,“一直都想和妈妈一起好好过个团圆节,这个愿望看来离我依然还是很遥远。”
“其实过节就是过个团圆,我们老人一年里就是盼望能和儿女们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但儿媳妇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不能回来。我知道,她如果回来了,很多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别看我儿媳妇的工作不起眼,但我还是很为她感到骄傲,觉得她的工作很了不起,”一提起自己的儿媳妇,苏孝先老人总是很骄傲。
今年春节,虽然孙淑芝依然选择了值班,但年三十,她的爱人和女儿一起带着热乎乎的饺子还有四个菜来到了她的工作单位,和她一起在办公室里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声钟响。
谈起自己最近的十个春节,孙淑芝说:“其实,我真的是很普通,我的工作就像是一滴水一样,太平常了。我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也在这个夜晚坚守在工作岗位,我也知道,他们的身后,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亲人和他们在一起,在默默地支持着他们,惦记着他们。”
孙淑芝说:“我们这些人没什么豪言壮语,只要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要能为国家做点贡献,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咱们国家这些年发展得多快,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打心眼里高兴,从心底里希望咱们的国家更好,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多做些事情。”
别样春节,异乡精彩
“没有腊肉,也没有汤圆”,对于老家在四川遂宁的长春理工大学大四学生李超来说,牛年春节不一般——这是他上大学以来第一个不回家的春节,也是他第一个“东北过法”的春节。
李超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应家在吉林省白城市的“好哥们”任峰之邀,他第一次体验了在东北过年的感觉,“年夜饭和大年初一都吃了饺子,还吃到了正宗的小鸡炖蘑菇和炖酸菜;而在老家,我们年三十儿一般不吃饺子,初一早上会吃汤圆,要是天气好,还会和家人一起去郊外爬山。”
虽然春节过法不同,但对李超来说,浓浓的年味儿给人同样的温馨,只不过其中还多了几许思乡的情怀,“有些为父母担心,二老独自在家过年会感到有点冷清。”
而谈到自己不回家过年的原因,他说:“一是为了准备考研复试,二是为考研失利后找工作做打算。”李超所学的机械制造专业,是长春理工大学的热门专业,往年就业率都达到100%;但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南方企业取消了在这里的招聘,使他们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每年到这个时候大概有90%都签了,但今年只签了一半。”
由于“就业形势不太好”,李超打算等过完年开始“好好找工作”,“先向上届师兄打听一下他们工作的情况,再在网上有针对性的投简历。”
“希望今年不管考研还是找工作,都能顺顺利利!”他这样憧憬新的一年。而这也是许多校园“留守”学子共同的期待。
记者了解到,在吉林大学,也有410余名学生“留守”校园,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是出于考研、实习等原因而选择留了下来。
吉林大学学生处宋红宇老师介绍,为了让这些学生在校园里过一个平安、快乐的集体春节,学校把大家组织起来,在年三十儿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和烟花,还为每名学生包了100元红包,“钱不多,但为了图个喜气,让这些不回家过年的孩子们也感受到家的温暖,”他说。
备战全运,坐望奥运
北京奥运会结束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又要开始了,三年之后,还有伦敦奥运会……
大年初五,长春的空气中透着微寒,吉林省体育局重竞技中心门前的红灯笼在风中飘荡,远处偶尔传来清脆的鞭炮声。下午3点,穆爽爽准时到来,她扫了一眼大厅内的全运会倒计时牌,径直走入训练馆。
“春节对我来讲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从九运会那年开始,我的春节一直都是在训练场度过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春节时看到的红色更多一些,”穆爽爽微笑着表示,大年三十正赶上星期日,所以全体队员放了个假,从初一开始再度投入紧张训练。每周一、三、五全天练,二、四、六半天练,周而复始。
记得去年5月中国女子举重队尚未确定北京奥运会名单时,穆爽爽就曾放言:“只要参加北京奥运会就能拿到女举75公斤以上级金牌。”但国际举联的“7进4制”令她最终与北京擦肩而过。这位25岁的吉林姑娘,在2005年世锦赛上一战成名之后,便陆续开始“统治”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女举75公斤以上级项目。
对于“梦断北京”,穆爽爽边热身边轻松地强调:“无所谓,能不能参加奥运会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但我是运动员,比赛就是我的生命,我当然期待参加更多的高水平比赛了。我每一年都会给自己一个努力的目标,今年的目标就是称霸全运会。”
穆爽爽的教练张玉海告诉记者,春节期间,他和队员们已很少有过年的概念,除腊月二十九组织开了一场联欢会、年三十让食堂的师傅做了点饺子之外,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变化。穆爽爽也摇摇头表示:“现在过年的气氛不像以前了,很淡,所以我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喜欢放鞭炮,也没有参加联欢会。初一那天,和父母在长春吃顿团圆饭,随后就投入训练了。”
张玉海介绍,事实上,像穆爽爽这样的在春节期间也难以忙里偷闲的运动员,在国内大有人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愈发成为一个城市、省份乃至国家的形象标尺,所以运动员们牺牲佳节团聚时间在所难免。
“春节期间训练结束后的时间,就是看电影,打网络游戏,”穆爽爽表示,“与北京奥运会擦肩而过确实挺遗憾的,但这并不能否认我的实力。至于下届奥运会,我当然非常想参加,但得先称霸全运会之后再谈这个。我从不研究对手,也不管她们有多强,我只要做好自己、超越自己,这样,胜利就是属于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