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被污染,不只是严重影响社会风气,也会累积发展的负能量。不良风气和腐败行为发展下去,最终损害的是老百姓利益
小小“红包”,能潜藏多大腐败?在广东乐昌这个不大的县级市,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的2013年和2014年春节、中秋节期间,收送“红包”歪风依然不停,发生了腐败窝案。11名市委常委9人涉案,72名干部栽跟头,“红包”礼金高达450多万元。日前,广东省纪检部门查处了这起案件。此案成为党的十八大之后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件,警示了抓作风、反腐败绝不可松懈。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打虎拍蝇”毫不手软,改进作风久久为功,一大批腐败分子应声落马,政坛清风劲吹。这样的强劲态势下,还有一些人我行我素、毫无顾忌。这类现象发人深思。纪律的刚性,为什么没能体现出来?本该发挥作用的监督机制、制度约束等,为什么失灵了?
据报道,尽管有八项规定划出清晰红线,但收送“红包”之风在当地由来已久,甚至成为从政“明规则”。不必说,公款送礼,本质是以公帑入私囊的勾当;更不必说,你来我往的“红包”穿梭,又潜伏着多少利益输送。仔细梳理这一窝案,涉案干部多为一把手,这无疑是引发当地“塌方式腐败”的重要诱因。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以原市委书记为代表的一把手、班子成员都没能守住底线,又如何要求其他人风清气正?乐昌一些干部的群体性“逆潮流而动”,带坏了一方风气,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中央一再释放明确信号,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教育实践活动虽已收官,但反“四风”没有休止符。回看八项规定实施两年多来的成绩单,全国共查处违反规定精神的问题近8万起,处理党员干部逾10万人。此次乐昌腐败窝案被严厉查办,就再一次证明,对于胆敢顶风作案者,发现一起必将严惩一起,发现一窝必会端掉一窝,决不姑息。对于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而言,谁也不能游离于监督和法纪之外。作风建设越是深入,就越要清除认识上的误区、防止行为上的偏差,牢固树立规矩意识、敬畏意识,打好自身这块铁。
另一方面看,党政领导班子可说是牵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班子风气不正,不仅会毁掉一些干部,一方发展也要受影响。乐昌地处粤北要冲,资源丰富、区位显要,自上世纪90年代撤县设市之后,经济增长驶入快车道,多年位居粤北各县市区前列。然而近年来,随着腐败风气愈演愈烈,却又重新戴回省级贫困县的帽子。这一现象亦值得深思。
有一个细节引人关注。在乐昌,以往临近年终时,有的乡镇班子竟专门开会讨论送礼方案,并在如何安排资金上动一番脑筋。费尽心思,不是为群众解决困难,不是为攻克改革发展难题,却放在了如何包“红包”上。干事创业的劲头没了,文明规范的环境没了,发展也就很难有起色。这也充分说明,如果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被污染,不只是严重影响社会风气,也会累积发展的负能量。不良风气和腐败行为发展下去,最终损害的是老百姓利益。
作风问题无小事。纵览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一系列大案要案,经由“红包”礼金收受贿赂的不在少数。在乐昌,主要领导婚丧嫁娶、生病住院以及重要节庆,都曾是公款送礼的特殊时点。这提醒我们,随着春节临近,不少干部又将面临考验。改作风的马拉松,还得不松劲地跑下去。当此之时,尤其需要加强预警、打好预防针,提高抵御不良风气的免疫力,避免被红包、吃请、购物卡等“病毒”感染。
“对于不知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既然选择了从政,就当守底线、知敬畏,把清廉二字刻在心底。摒弃“法不责众”的错误认知,祛除“不落人后”的从众心态,打掉“不会查我”的侥幸心理,真正完成思想上的自我净化,各级干部才能融入清新的政治生态。(李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