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以生命的名义反思上海踩踏事件

发稿时间:2015-01-02 09:10:5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时间凝固在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上海外滩观景台发生拥挤踩踏事件,36人死亡,40多人受伤。罹难者满怀对生活的憧憬,却未能迎来新年的钟声。惨烈的悲剧令人扼腕至痛,深刻的教训必须认真汲取。

  保障大型公共活动安全,首先要求有关部门事先进行科学细致的预判预警。对参加活动的人数、聚集规模应作出充分的估计,对人流数量、行进路线、疏散路线进行有效调控,对正常情况下的警力保障作出充分部署,对一旦发生人群异动、拥挤踩踏等事件的应急处突,更须作出周密的安排,包括事先进行实战演练,确保紧急时刻能控制局面,救急救人。这次上海踩踏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表明,之前有关部门的预判预警工作存在着不小的疏漏,导致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排除,安全预警未能及时发出,进而导致风险不断积累,最终酿成大祸。

  官方消息中多次提到,这是群众自发参与的跨年夜欢庆活动中发生的踩踏事件。“自发”之说当然是实情,因为往年官方对跨年夜活动有更多的组织协调,今年群众自发参与的比重有所加大,但官方减少对公共活动的直接参与,并不意味着在保障公共安全方面的工作和责任可以随之减少。恰恰相反,鉴于今年群众参与环节更多、参与程度更深的新情况,有关部门在公共安全保障上面临的工作难度更大,责任和压力也骤然加重,因此更是须臾不可松懈,不容有丝毫草率马虎。

  仿佛就在一瞬间,悲剧突如其来,悲剧并非毫无征兆,却未能引起及时的警惕。一边是外滩观景台上的人急于向下回到陈毅广场,一边是陈毅广场上的人急于往上登上观景台,其中有人高声起哄,有人用力推搡旁人,直到两股人流发生对冲,都没有警察和保安人员维持秩序、劝阻疏导。踩踏事件发生后,尽管紧急增调500名警察赶赴现场,但相对严重混乱的局面已是力不从心,有关方面在公共安全教育上的欠缺,公共活动预判预警的粗疏,以及应急处置的迟滞均暴露无遗。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综合治理体系,保障公共活动安全的责任和压力,不能全部集中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和个人也要参与治理并分担责任。此次上海踩踏事件起于细小的诱因,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一些市民、游客的个人素质和文明素养存在“短板”,在公共生活中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秩序观念,缺乏克制忍让、协商合作以及与他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自觉,认知和抵御风险、自救和他救等多方面能力都亟待提高。

  从1987年上海黄浦江踩踏事件(致66人死亡),到2004年北京密云彩虹桥踩踏事件(致37人死亡),再到这次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类似的场景已不陌生,“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之类言辞也没少说,然而悲剧还是一次次令人痛心地发生了。事故发生后,当务之急要尽全力救人、妥当善后,在处置及善后过程中要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但是,本着对事实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调查事故真相,反思事故原因,依法严格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这些工作也不能有任何耽误和含糊。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有为。以生命的名义反思上海踩踏事件,我们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还要担负沉重责任继续走下去。(潘洪其)

责任编辑:褚津笙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