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国的牛奶质量标准却神奇地因“国情”而退步——是我们终究养不出好牛、产不出好奶?抑或是维持低标准牛奶标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日前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则认为,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国情出发。业内资深专家建议,中国应该大力提倡巴氏奶,消除现有常温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6月19日 中国广播网)
在“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并不比国际低”的铿锵语境下,估计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牛奶质量标准如此“国情化”:在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2010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百分之九十五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细菌总数却被诡异地调到2百万,甚至蛋白质调到2.80。换言之,如今中国牛奶质量标准,其中的细菌总数跟2010年前相比,每毫升提高了15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每百克降低了0.15克。这样的标准,业内认为是“全球最差”。
为什么新标准要如此“屈尊下顾”?相关方面给出了两个自认摆得上台面的理由:一是我国72%牛奶都是散户饲养、散户生产,蛋白质自然含量达不到2.95,农业部为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把标准降低了一下;二是养殖环境比较差,包括乳房炎的发病率较高,细菌数真正按50万来规定,也是绝大多数达不到标准,定格2百万,就能保证奶农生产合格的奶。此般理由,在食品安全问题杯弓蛇影的当下,足以令公众纠结至崩溃。
因为奶牛生产不出更优质的牛奶,于是就将“合格”的标准线往下拉。这个逻辑似乎很民本,但是,这让那些千千万万为低标准的“合格牛奶”埋单的消费者情何以堪?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在于平等无欺,消费者支付了不菲的货币,换得“全球最低标准”的牛奶,这究竟是激赏了效率、还是鼓励了公平?奶协口口声声说这是中国的国情,难道国情就是拒绝产业化、鼓励抱残守旧的通行证?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瘦肉精也可以适度融入猪肉生产标准了、三聚氰胺也可以合法参加奶粉标准讨论了、塑化剂也终究可以咸鱼翻身了……
更重要的是,在低标准的“牛奶标准”下,最大获益者果真是奶农吗?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得很坦率,“伊利、蒙牛包括生奶、常温奶、巴氏奶这样的标准是他们起草的,把很多东西都塞进去”,“像蒙牛出口都退回来啦,出口转内销,牛根生走后门,把牛奶推到广东,在广州消费啦,2500吨呐”……真相究竟如何,取证起来难度不大。如果事实真如王先生所言,所谓“低标准照顾奶农”一说,纯粹是利益集团绑架消费者利益的、并不高明的幌子而已。
沉舟侧伴千帆过。凡事都在进步,我国的牛奶质量标准却神奇地因“国情”而退步——是我们终究养不出好牛、产不出好奶?抑或是维持低标准牛奶标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些问题显然近乎不是什么问题。我们为何要喝“全球最差”的牛奶?这不是广告化地社会责任能回答的,也不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奶协”能说明的,倒是对标准有甄别权与发言权的职能部门,对这个“全球最差”的标准,又该作何解释呢?
·京地铁拟差别票价 9字头公交将退中心城区
·台金曲奖封后 莫文蔚将与初恋结婚
·美国海军14名指挥官因性骚扰等遭开除
·窦唯吟唱“摇滚佛经” 操刀《武侠》主题歌
·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 主流常温奶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