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这一改革引起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特别是成为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研讨的热门课题。这是一个可喜现象。
然而在讨论中,有人认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这一观点显然不能成立。西方经济学把供给与需求割裂开来分别研究,以致有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等的分野,走上了形而上学的道路。因而,西方经济学无法在避免和走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拿出什么高招。危机爆发迄今8年,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只是昙花一现,甚至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都没有“供给学派”的词条。不仅如此,供给和需求本就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无法截然分开;人为地将二者分开研究,形成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必然导致研究思路混乱,对立又纠结。我们既然已经看到西方供给学派的弱点,自然就不会重蹈其覆辙。更重要的是,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发展依靠中国理论指引,中国的问题只能用中国理论来解决。我们显然用不着搬用并不科学的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来讨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谈不上去翻版供给学派理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野中,供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有效供给扩大需求,无效供给抑制需求;有效需求扩大供给,无效需求抑制供给。供需对立统一的矛盾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只有供需两旺才能实现市场繁荣。供给侧是个大概念,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也包括货物供给、服务供给、资金供给、人才供给、制度供给等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动态创新中全面优化供给,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侧的要求。我国学者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前提下,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形成中国自己的理论,以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景看好,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独特优势。
基础实,势头好。我国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立在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我国是在势头良好的发展平台上未雨绸缪,着力锻造新常态下的黄金发展期。这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滞后模式,要到经济衰退了才被动地亡羊补牢。如今,我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体量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这是了不起的成绩。这得益于我们党善于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发展增添动力。在当前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良好发展势头的条件下,积极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必然能够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实现各项既定目标。
全面抓,效果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注重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反映在对市场供需的调节上,就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视作大鹏的两翼,统筹兼顾,哪一翼是短板就补齐哪一翼,力求使供需两侧结构吻合、互促互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等现实问题,以辩证的、科学的方法全面认识和把握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这就避免了西方市场经济在供给和需求上顾此失彼、跛足偏行,因而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人心齐,协力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已初步显现。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同时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就是认为中国推出的经济转型措施已初见成效。目前,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实施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三个一批”改革举措,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广大民营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添砖加瓦。“人心齐,泰山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成功。
(胡培兆 作者为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