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弃北大读技校值得点赞无法模仿

范德洲

发稿时间:2014-11-17 10:56:00 来源: 千龙网 中国青年网

      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这样的新闻,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媒体所热衷报道的考霸,其中,典型的例子有——刘丁宁,2013、2014辽宁省文科状元,复读次数:1次,2013年入读港大、2014年考取北大,复读原因:偏爱北大中文系;刘秋实,2014年黑龙江省理科状元,复读次数:2次,2012年考取哈工大,2014年考取北大,复读原因:偏爱北大。

  为此,我们很容易将其视为“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代表,并作为励志的材料,广为宣传。而这样的励志,却容易让受众陷入一个认知误区。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兴趣至上,那么,即便是从个体发展的层面看,也不具备普遍性。为此,网络中流行一个段子,李嘉诚,14岁辍学,今天终成亚洲首富;黄光裕,17岁初中毕业,2005年终成中国首富;比尔·盖茨,20岁大学退学,1993年成为世界首富,连续14年世界首富;李想,高中毕业,今天终成80后亿万富翁;茅侃侃,高中退学,今天一样成为80后亿万富翁。由此可见,要想成功,必须退学。

  稍微有些理性思考,我们都清楚,这些成功,只能是特殊现象;尤其需要我们深思的是,这样的统计,本身就是选择性使然。为了达到励志之目的,我们只选择那些退学而成功的人士而将那些退学之后默默无闻的人完全忽略不计。同样,“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这一励志故事中的主人公,之所以得到媒体的关注,也在于,他能够代表学校参加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并作为选手代表进行宣誓。我们不妨转换角度去思考,如果他的“弃北大读技校”的选择根本没有取得今天这样一个硕果,那么,媒体是不是还会高调赞美他的别样人生?

  或许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不过,任何兴趣都必须建立在某一实在的“载体”之上,只有将这“载体”与兴趣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别样人生,才能初现曙光。只考虑兴趣,很有可能落入“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泥淖之中。

  当然,周浩的成功,确实能够证明“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这一理念,只是,我们在为这一理念高唱赞歌的同时,也应该反思的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我们应该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因为某一个人的“弃北大读技校”而书写了别样人生,是不足为训的。(范德洲) 

 

 

责任编辑:王秀丽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