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
学习贯彻党中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系列评论之十二
(资料图)
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触及灵魂之问题。它关乎获得感,也等同于安全感。而放在当前的世界维度中,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来管窥一个国家的发展诚意:发达国家的良好福利往往能对优秀青年人才产生筑巢引凤的号召效应,而一些没有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左支右拙,尤其是对青年群体的无法全面覆盖的力有不逮,则成了他国的“前车之鉴”。
此刻,把目光往前眺望到中国未来10年,足见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客观上说,这个时期,中国也面临着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任务。对于社会保障领域能否尽到托底之义,就间接成为改革考题的一部分。现在,执政党已用多年奋斗的事实来作答——中国初步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党还在为医改法案打得头破血流之时,中国已经走在前列。当然,编织这样一张无远弗届的民生大网,还远未到开香槟庆祝之时,未来,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社会保障的供给。“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在这样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里,对于青年权益的思考将越发清晰和明朗,尤其是事关青年的社会保障方面,更凝聚着国家与社会的拳拳之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于“青年社会保障”进行了领域内的专门分论,明确了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并在各类青年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均等化。”对于青年的社会保障问题,《规划》撷取了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重点地提出两点发展措施——“加强对残疾青年的关心关爱和扶持保障”和“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这两点的重点提及,和“在各类青年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均等化”的总论形成了呼应,彰显出保障覆盖是让青年均等发展的支撑要义。
对残疾青年的关注是《规划》中对青年社会保障的第一个发展措施。残疾青年并不是独特的存在,也并没有处在这个社会的边缘。在中国,残疾青年闪耀个人光芒的可谓不胜枚举:用《轮椅上的梦》感动一代青年的张海迪,已是无需赘言;作为历届春晚最成功节目之一的《千手观音》,是由一群残疾青年完成;很多80后的青年都听过那首《窗外》的原创者李琛,是一名残疾歌手;而在笔者所在的江西,身残志坚的江西科技学院董事长于果更是“神一般的存在”——创办了全国闻名的、全国规模最大、办学条件一流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院校,因成绩突出,被授予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残疾青年能激发最强劲的奋斗力量,但不可否认地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也不少。包括就业、心理沟通以及融入社会等都方面,都需要有人在背后“轻推一掌”,好让他们的赤诚之心和滚烫激情可以和所有青年一样,无差别地铸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规划》就有这番的破题。从健全完善残疾青年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政策,到推动残疾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再到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青年的社会风尚……《规划》所释放出来的积极信号,是在用最大化的力量来解除对残疾青年的种种不公和障碍,是将青年社会保障作为多层次需求的一次集体落实,以此做到不让一个青年掉队的设计初衷。
而“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的指出,则对接到当前的时代特征。当前,社会流动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强,这让流浪未成年人、留守家庭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时,经济的发展,让数量庞大的农村青年选择进城务工,一些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也会随之产生。这些青年的社会保障问题,之前已有不同部门分别制定和执行的相应政策,而这次由《规划》再次专门制定统一框架,以“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的分论,来落实对这些青年的社会保障拱卫。而对于《规划》的要义,就正如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所说“聚焦当前我国青年成长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权益”,至此,一个有利于青年成长和工作的社会保障政策系统,将更加夯实。(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学习贯彻党中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系列评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