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
或许你从来没有想过,商品房与墓穴这两条“平行线”之间会产生某种瓜葛。但现实的奇妙就在于,你越是想不到的东西它便越以魔幻的姿态呈现在你我面前。清明节期间,上海崇明、江苏启东等个别地方的商品房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业主的“私人墓园”。
这真是一则幽默的现实反讽剧,原本用来供人居住的商品房竟然承担起了墓地的功能,异化成了私人的祭祀场所。但这更是一记沉重的现实拷问,民众为什么不将已故亲人送到墓园“入土为安”,反倒要将其存放在私人住所里,究竟是形势所迫、还是跟风所致?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利益纠葛与现实考量?个中滋味,的确值得细细品尝。
可现实的洋葱片片都让人忧伤。据相关资料显示,上海每座墓地的均价都在十万元上下,高端墓地的价格更是在三十万左右,可即便是这样高企的价格,很多地方也是有价无市,有钱买不到墓地的现象更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崇明地区两居室房价的相对低廉。这两相对比下的利益盘算,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打起了“将房子当作墓园”的歪主意,并一步一步地将这样的想法以魔幻的形式呈现在你我面前。
应该看到的是,这种基于现实考量和利益盘算的“奇葩”之举,断然不会有太强的生命力。因为不管是从祭祀的形式还是从祭祀的场合看,隐藏于私家住所的墓园,它既不符合国人的祭祀习惯,更不具备慎终追远的缅怀功能,在更大程度上,它还破坏了商品房的真实功能,于情不合,于理不通。
可即便这样,我们却仍然不能对这样的现象掉以轻心,更不能将其当成笑话看。因为这幽默的现实,其指向的仍旧是墓地价格高企的锥心之问。试想,如果老百姓都能够以低廉的经济成本为故去的亲人买得一块“安身之所”,那些“死不起”的尴尬与“私人墓园”的魔幻还会以这样的形式来挑战人们的承受底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政府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虽然说商品房的使用权归个人所有,也受《物权法》保护,但将其变成“私人墓园”的行为却有悖商品房修建的初衷,也会在不经意间增加商品房的需求数量,从而影响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判断,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这个方面看,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商品房的管理力度,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以制度、法规的形式对这类行为进行劝导和制止。
另一方面,治标还需治本。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大殡葬改革的同时,对墓地价格、墓地市场进行科学调控。如果说殡葬改革是为了以更生态、更环保的方式来减少人们对墓地的刚性需求的话,那么,围绕着墓地价格展开的一系列改革,则是从解决现实难题的角度给老百姓提供一个可以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在国人的心灵密码里,一直有着“祖先的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的价值认同,人们之所以不计方式、不惜代价地要为逝去的亲人购得一块小小的墓地,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这块墓地在寄托人的哀思的同时,能够将“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从这个层面讲,政府也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将事关民生的殡葬改革、墓地价格调控及数量供给,有序、合理地推进下去。
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冷幽默的现实刻画着国人在墓地需求上的诸多难题,也映照着政府部门在对应领域进行改革的刻不容缓。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那些现实的难题能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步一步得到化解,而不是在无动于衷中让其成为每年清明节前后的“保留节目”。这或许是每一个普通市民最朴素的愿望。(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张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