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梁家河的大学问——读纪实文学《梁家河》

发稿时间:2018-07-09 08:12:00 来源: 《求是》 中国青年网

  2018年5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让梁家河这个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普通村庄,又一次引发全社会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13日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距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陵215公里,距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黄河乾坤湾75公里,距孕育了新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75公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习近平的父辈们就是从这里走向新中国。20世纪60、70年代,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一书便是这段知青岁月的真实记录。它通过对梁家河乡亲和一起插队的知青采访,以及习近平1993年、2015年两次重返梁家河、一次在延安调研时的图文记录,全面而生动地讲述了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从“北京娃”到“村里娃”;从一个15岁的“黑帮”子弟由派出所转到少管所,最后来到梁家河;从当“逃兵”到当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从当“山顶洞人”、过“跳蚤关”、挨饿、跳到冰水和粪坑中劳作,到对村里的乡亲们能吃上一顿肉的期盼;从对智障青年灵娃的呵护到对得了骨髓炎的吕侯生的一路帮扶;从为梁家河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带头打水坝、制沼气,开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到坚定为乡亲们做实事的人生信念等等。

  书中记述的这些感人至深的经历,处处都表现出青年习近平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从那时起,习近平对自己一生的价值定位便是为老百姓做实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其实,习近平在梁家河形成的这种价值观,早在梁家河乡亲们的嘴里就已经被说出来了:“近平这后生仁义。”

  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与民同甘共苦、辛勤劳作、舍生忘死、开拓创造的过程,是他生发对老百姓热爱和奉献精神的过程,也是他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过程。习近平在梁家河学到的“大学问”,就是他在这里找到了民族的根与魂,就是人民立场,就是与人民同甘共苦、奋发进取的血肉联系。

  从《尚书·周书·泰誓》中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到孟子的“仁者爱人”;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梁家河的故事告诉人们,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背后有着更加深厚的文化价值根基,它源于5000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传统,这是支撑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宗旨,也是中华民族赖以全面复兴的文化依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们感动着习近平知青岁月中与普通的老百姓结下的患难深情,赞叹着这位正在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中国领导人当年带领老百姓走出贫困的坚定意志,千千万万读者从梁家河的大学问中感受到了责任、担当、激励、信心的伟大力量。(李震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