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记者从甘肃漳县境内212国道经过时发现,沿线的部分村庄在路边竖起了一堵堵高约两米、用琉璃瓦装饰的墙,将路边农户的房屋遮挡住,部分墙体已经刷成白色。这些墙是今年10月份开始建的。“是公家(政府)修的,具体哪个单位不太清楚。”几位村民的回答大同小异。一位齐姓村民表示,这些墙是“扶贫项目”,但除了这些墙,他“再没听见其他的扶贫项目”。当地村民们认为,这些墙“最大的作用就是遮丑,农民房子不好看。”(12月4日《西安日报》)
舆论和公众批评“遮羞墙”,是基于权力处于理想化运行状态这个前提。可世人皆知,地方政府手中的权力普遍失控,处于消极无序状态,很难正常运行。基层的权力往往缺乏公信力,而诸如动员能力、服务能力也十分微弱,很难取得村民们的信任。漳县修建“遮羞墙”,说明基层权力还知道什么是羞耻,因此不应一棍子打死。
“遮羞墙”遮住了后面七零八落、脏乱不堪的房屋,因为基层官员认为极端贫困的村民影响地方的形象,更担心因此影响自己的仕途。与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贫困问题相比,“遮羞墙”花钱少,见效快,所以才会频频上马。不仅农村地区,很多城市中广告牌匾要统一,老旧小区“穿衣戴帽”,其实也是这个权力运行逻辑。
“遮羞墙”也并非一无是处,部分农民家的院墙因此得到修整,官员也表示这是当地“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的开始,在改变整体面貌之后,全体农户也都享受实惠。基层权力修建“遮羞墙”这样的公共建筑,也不是一个坏的开端。当初,河北派15000名干部下乡帮扶被指作秀,但他们在村子里硬化路面、修建路灯、改造危房……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好处。
对权力抱有警惕之心是公众公民意识的进步,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批评和指责,还应找到“遮羞墙”背后权力扭曲运行的逻辑。“遮羞墙”的好与坏自有时间来验证,但其逻辑若不改变,还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权力“遮羞布”。对于基层权力来说,它更需要本地民众的监督,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制度革新,让村民能够广泛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只有当地民众说了算时,基层权力才不敢动用纳税人的钱追求一己之私,才不会只看着上级的眼色行事。 (赵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