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7日是第21个“世界母乳喂养周”。8月4日,30多位母亲在湖北武汉市一家商场内组织“哺乳快闪”的活动,集体哺乳一分钟后快闪。组织者称,此举是为宣传母乳喂养,并且呼吁公共场所设立更多的母婴室,为母亲营造更好的哺乳环境。(8月5日《武汉晨报》)
从古至今,哺乳都具有个体性和私密性。“哺乳快闪”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将“欲语还休”的哺乳活动置放于大庭广众之下;哺乳妈妈的集体亮相和迅速转身,犹如一场突如其来却又戛然而止的公共戏剧,成功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将“视觉冲击”发挥得淋漓尽致。
行为艺术的本义,在于通过另类、夸张的表演方式,进行自身的观点表达。只不过,在这样一个多元时代,行为艺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既有道德绑架的“铁链牵人”,也有惊世骇俗的“裸身钻狗笼”,在透支看客注意力的时候,也损伤了行为艺术的公信力。
任何一项行为艺术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表达主题要能够击中民生痛感;二是表达方式要契合公众的欣赏水平和接受能力。“哺乳快闪”很好地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平衡。如果说表达方式是“面子”的话,表达主题则是“哺乳快闪”的“里子”。
现代社会流动性强,越来越多的人从私人场域进入公共空间,参与公共生活。然而,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规划之中,普遍性的需求往往能够得到重视,特殊性的需求通常会被遗忘、被忽视,“性别分析”缺失导致的男女厕位失衡也好,“年龄分析”缺失导致的老年人“买衣难”也罢,差异性原则的“缺位”,让不少人备尝辛苦。
公共场所母婴室的匮乏,说到底也是一种权利缺失。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是,女性一些独特的生理需要和特殊的社会需求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不论是公交车上,还是医院里,抑或是商场中,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年轻妈妈一次又一次地解开衣襟,尴尬而又无奈地当众给宝宝喂奶。
“哺乳快闪”既不是追名逐利的商业营销,也不是底线失守的恶俗表演,而是一群年轻妈妈自发组织的一场具有公益属性的行为艺术。透过她们渐行渐远的身影,我们更应该去倾听行为艺术背后的利益诉求。在女性权益不断彰显的今天,不断减少她们的“痛点”,公共生活的图景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