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江苏无锡部分学校教师要求差生去医院测试智商。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智商低,那么即使成绩差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业绩,因此,常有差生家长收到老师电话拜托在智力报告上打低分。目前,无锡市教育局已发文制止此种行为。(10月30日《扬子晚报》)
教师之所以要求差生测试智商,是因为学生的成绩和绩效工资挂钩。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的作法当然应该制止。但只要粗放式的“绩效考核”不除,这种压力就仍然存在,教师就还会去想别的法子。显然,只叫停“测试差生智商”的作法只是治标不治本。
其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之初,早在2009年6月,著名时评人童大焕先生就在《事业单位慎行绩效工资》一文中提醒,如果在中小学教师中“实行所谓的绩效工资制度,势必进一步加剧基础教育的急功近利倾向,使应试教育雪上加霜,增加老师和学生的压力,从而使教育离‘自然、自主、自由’的发展目标越来越远。”
遗憾的是,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各地的绩效工资政策轰轰烈烈展开,很多弊端也逐渐显露:有的地方的绩效工资成了“官效工资”,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消极上课甚至罢课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地方为了“公平”,把学生成绩和绩效工资挂钩,使得教师为了追求短期的成绩,屡屡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种种粗放式的“绩效考核”不但没有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而且还起到了反作用。
笔者以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实行绩效工资,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基础教育的成果,可能要在多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学校教育很难像企业生产产品那样,可以有一套量化的标准。如果非得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把教师工作的“绩”、“效”分出个三六九等,只能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体现,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
在一些地方,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没有把教师的心思引导到教书育人上,只能说明两点:一是政策本身可能有瑕疵,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个别学校对差生进行智商测试只不过是绩效考核压力之下的一次极端行为,如果教育部门的思路不改,恐怕将来还会更荒唐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