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朱清时的真气说离伪科学有多远

中青网评

发稿时间:2017-06-15 09:5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谢伟锋

  近日,中科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主讲的《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讲。此前,这场讲座的海报在网络上曝光后,引起一片哗然,在某网络问答平台上引发了“真伪科学之争”。

  对于很多青年而言,朱清时的身份是自带时代坐标的。他最被人们所推崇的,是在受聘南科大学校长期间,以拓荒者的姿态推出了创新办学模式,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国教育改革风云人物。当这样一位堪称巨擘的科学家、教育者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是他与“真气”“修炼”产生了交集,并有了彼此的“亲密互动”。这样的场景,让许多公众的内心颇为五味杂陈。

  科学是严谨和理性的存在,也承认信仰与感性的力量。但泾渭分明的是,科学对于一个事物的研究和求证,必然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马走日,相走田,炮打一溜烟”的囿于一隅或是执于一端。而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缺席了严谨和理性、研究和求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对此,也有人认为朱清时的“惊人之语模糊了科学边界”。

  尤其是我们国家建设从来都有一个很明确的指向性,那就是现代化国家。这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认知,也从多个维度赋予了科学家的影响力和感召度。从这个现实出发,具有中科院院士这一身份的朱清时,在以公开讲座阐述自己的真气说时,首先就要经得起科学检验。而真气说尚未被求证之前,谁也不应当让它带着“科学”或“伪科学”的帽子“招摇过市”。毕竟,这也算是一种“传道授业”,但至于能否“解惑”,需要科学求证的干货。

  现在来看,朱清时的真气说,恰恰就缺乏科学检验的必要环节。从媒体报道的讲座来看,朱清时在“自己发现真气的过程”和“解释真气的来源与功效”的阐述中,不乏《达摩禅经》和物理学理论“麦克斯韦妖”的“跨界融合”和“相互成就”。但严肃地说,前者是宗教经典,后者则只是物理学的理论雏形,两个完全不搭的概念,却“会师”在真气修炼之说中,并被赋予了解析与论证该言说的使命,这恐怕是让两边的拥趸都难以接受的。毕竟,这样的混搭,实在是太过感性了。

  此外,朱清时想赋予真气“必须摆脱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的美好愿景,也显得令人难以置信。倘若果真如此,那石油、煤炭等产生热力的资源就可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了,靠真气进行力量牵引,世界就美美与共了。愿望固然美好,但很多已被科学论证的真科学,就现阶段而言是不可逆的。诚然,为打破人类发展的瓶颈,科学家们必然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也都是目光所及的,而非跳跃到脑洞之外,让人无处下脚立足。

  倒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朱清时说他从2004年开始练习呼吸法门,直到2014年他卸任公职,心才真正安静下来。退休带来的身份大转换,对于压力如影随形的社会精英而言,是一种释放,也随之会带来一身轻的愉悦和放松。从这个小切点而言,“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有利于身体健康,这是医学常识。但如果把快乐都归功于真气修炼的话,怕是少了些科学兼听则明的公允。这应该不是一个科学家的风格。

  朱清时院士对于科学的造诣,这是无需赘言的。他对于真气修炼的个人兴趣爱好,别人也不能置喙。但在尊敬和认同之间,大众更期待在公共场合看到一个能用科学道理来解惑的朱清时,这利于科学的传播效应,更是遵从于科学验证的因果关系。而他对于真气的修炼感悟,大可作为同好之间的私下分享,但要把它推介于公众时,还需三思。毕竟,在讲座上说出“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可能存在”这样的词汇,实在和一个科学家身份不符。(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责任编辑:武亚姮
返回首页>>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