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
实名制作为一项保障社会秩序正常运转,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尤其是在权益受损进行追责时的重要保障,已成为社会共识。如金融、通讯领域犯罪率很大程度上减少,实名制就功不可没。然而,从2016年6月1日开始,作为国家行业标准正式开始施行的快递实名制,推行至今已一年多,却持续遇冷。实名制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一次引起网民的关注。
实名制推行,毋庸置疑。在快递领域,快递损毁丢失、快递到付骗局、利用快递运送违禁品等,已成为快递难以承受之痛。从安全角度而言,快递要求实名制有理有据。
但为何实行情况并不乐观呢?原因并不难得出,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快递安全生产操作规范》,收寄快递除了必须出示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经快递员检查验视外,还需登记个人有效信息。无形中增加了快递小哥和寄件者的工作流程,而快递向来以速度著称,出于“省事省时间”,实名被忽略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从更深层次去看,身份证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证明更是个人权利行使的通行证,收寄快递频繁出示身份证,无疑提高了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出于安全考虑不愿出具身份证,亦在情理之中。
问题不难理解,但问题背后的问题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担心信息泄露的背后从根本上说折射出当下诚信缺失的刺目现状。诚信缺失已然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颇深危害。源于信任将个人信息授予,但无论是办理银行卡、办理房产贷款、乘坐交通工具、使用网络应用等等,都潜藏着信息泄露的危险。小米800万用户数据泄露、1400万条用户快递信息被转卖、130万考研用户信息被泄露、东方航空大量用户订单信息泄露……利益驱动下的信息安全感岌岌可危;因信息泄露导致的徐玉玉案、清华大学教师被骗1760万等大量前车之鉴,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信任困境”。
这种社会转型所呈现的信任相对缺失的状态,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行为。这不仅成为当前社会道德面临的困境,也折射出社会管理、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
说到底,实名制遇冷缺的是能让各方安心、行之有效的执行办法,重塑彼此之间的信任。对此,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法律、良善的道德均不能缺位。只有建立起对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基础性信任,建立起对法律法规惩罚严明的敬畏和尊崇,建立起对社会道德的自觉推崇和践行,才能从根本上解救信任危机。
无论是进一步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让诚信思维入心入脑,还是依托征信体系构建深化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民众有规可循,让不诚信者无所遁形;无论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快递寄送分发智能平台,从信息技术层面上推动快递实名制的真正落实,还是围绕现有的《快递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等相关法规,形成相应的硬性的快递实名制法律法规,加强快递实名制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制度和机制,消除信任危机,让施行实名制后无忧,隐私有保障,才能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实名制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必然趋势,更是提升公民获得感的必然选择。说一千道一万,快递实名制空置虽是社会小症结,却也是现实的大反映。待快递实名制落“实”了,真正的诚信社会、法治社会也就不远了。(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蒋妥)
推荐